气象视域下广州都市农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欧善国

(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广东 广州 511430)

摘 要:近年来,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效,对广州整个城市发展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但同时存在着多个短板,如都市农业增长缓慢、农业产业化规模下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特色农产品缺乏、休闲农业发展滞后。在农村从业人员和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加强广州都市农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实现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富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气象角度探讨短板的成因与不利因素,并根据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趋势,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效益、重视探索农业生产、市场风险转移、积极开展休闲旅游农业服务、加强“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成果说明农民收入提高虽然不能直接依靠气象服务,但现代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气象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业+气象”应用探索,充分发挥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广州;都市农业;短板分析;农业气象服务;策略

都市农业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都市农业”的概念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正式提出[1],它是指分布在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及其延伸地带的农业,依托都市的辐射和按照都市的需求,发展起来的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具有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的特征[2]。我国都市农业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3],最初是由北京市提出,随着全国各大城市的不断发展,这种农业形式已经成为大城市农业发展的方向,也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4]。纵观国内关于都市农业的研究,文献多集中在都市农业地位、功能定位、国内发展模式、特点及困境、国外发展经验借鉴等方面。例如,杨红等[5]、周培[6]认为都市现代农业尽管在城市的经济份额中微不足道,但其在城市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仍难以动摇;张莉侠等[7]、苏彦宾等[8]认为都市农业具有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生产功能、示范教育功能等;苗洁[9]、王晓君等[10]总结出特色高效种养模式、市民农园模式、休闲观光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高新技术模式等多种发展模式;张永强等[11]、吴建寨等[12]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3国都市农业促进城乡融合的模式经验,提出我国要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注重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合理布局都市农业等建议。国内学者较少从气象视域去探讨都市农业的发展问题,更没有学者研究如何应用气象服务促进广州都市农业的发展。

尽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飞速发展,但农业生产仍然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大,“靠天吃饭”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连续16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提出要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气象服务”。

广州从20世纪末开始探索发展都市农业,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发展短板与制约。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对广州整个城市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广州都市农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创新我国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推广的发展经验,更好地促进全国整体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和城乡协调发展。为此,本文分析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成效与存在的短板问题,从气象角度探讨短板的成因与不利因素,并根据广州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

1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都市农业总收入持续增长

2018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达2 167.56亿元,较2010年增长48.28%,年均增长5.04%(表1)。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加工本地农产品总收入、运输本地农产品总收入、发零售本地农产品总收入、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总收入分别占都市农业总收入19%、54%、6%、20%、1%,都市农业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特点农业;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 020.1元,较2010年的12 675.55元增长105.28%,年均增长9.4%,比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17元高78%,比广东省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68元高51.6%。

1.2 农业现代化建设提质增效

2010—2018年期间,广州市都市农业从业人员由194万人下降至140万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由76.8万人下降至63.9万人,常用耕地面积100 647 hm2下降至90 486 hm2,但农林牧渔业收入却由292.26亿元上升至411.96亿元。2018年,广州市都市农业劳动生产率60 541元/人,较2010年的29 726元/人增长103.7%,年均增长9.3%;农业产业化生产单位2 064个,较2010年的1 574个增长31.1%,年均增长3.4%。

表1 2010—2018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亿元)
Table 1 Gross urban agricultural income of Guangzhou form 2010 to 2018(100 million yuan)

注:数据来自于广州统计信息网、《广州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广州农村发展报告(2019)》[13]
Note: The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Guangzhou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Network, Guangzhou Statistical Yearbook, the website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website of Guangzhou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the website of Guangdo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partment, and Guangzhou Rural Development Report2019).

项目Item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都市农业总收入Total urban agriculture income 1461.77 1633.27 1699.09 1769.77 1794.56 1836.32 1903.17 1953.81 2167.56农林牧渔业收入Incomes from agriculture, 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加工本地农产品总收入Total revenues from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运输本地农产品总收入Total revenues from transport of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批发零售本地农产品总收入Total revenues from wholesale and retail of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292.26 321.05 336.42 358.47 365.60 379.51 400.80 397.39 411.96 769.74 869.41 890.29 899.94 901.99 910.68 920.16 962.51 1167.26 56.77 66.25 77.65 90.93 98.57 102.22 114.07 127.53 138.75 336.11 369.21 386.88 412.24 420.44 436.44 460.92 456.98 439.85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总收入Total incomes from leisure and tourism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6.89 7.34 7.86 8.19 7.96 7.46 7.21 9.40 9.74

1.3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8年广州市有农业龙头企业 206个,较2010年的80个增长157.5%,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5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3个;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区) 54个,较2010年的30个增长80%。从化区、增城区分别创建了1个国家级荔枝生产标准示范园,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广州花卉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并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

1.4 着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协同广州海关、香港特区食物及卫生局、澳门特区市政署,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解决和破除机制障碍,加强粤港澳地区的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制定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实施方案》,2020年完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建设。“菜篮子”不仅向国内外市场输送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还将成为全球优质农产品进口的大平台,以此为载体将广州打造成为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进出口的集散地,实现惠民惠商最大化,有力推动广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1.5 开展品牌化提升工程

截至2018年底,广州市有效期内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达163个,较2017年新增21个,数量创历史新高,居全省首位;增城迟菜心、增城乌榄、增城番石榴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从化区、增城区广州荔枝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增城区增城迟菜心、增城荔枝和从化区从化荔枝被评为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入选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1.6 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推进

2018年广州市新增3个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分别是水稻(制种)种植险、柑桔橙柚和种植大棚险;水稻、玉米(甜玉米)等多品种的保险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超强台风“山竹”袭击广州后,参保农户快速获得保险赔付恢复再生产,获得感倍增。2019年,新增广州蔬菜气象指数保险。

1.7 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目前广州市已认定市级农业公园20家。2018年接待都市农业观光休闲游客5 808万人次,都市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总收入97 409万元。

2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主要短板

2.1 都市农业收入增长缓慢

2018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2 167.56亿元,仅占GDP比重的9.48%。2010—2018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年均增长5.04%,远低于广州市GDP增长速度9.75%,呈现“大都市、小农业”特征(表2)。

2.2 都市农业产业化规模下降

广州市农业产业化规模比重由2010年21%下降至2018年17.3%,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幅射能力由2010年41%下降至2018年34.2%,带动本地农户数由2010年155 297户下降至2018年136 527户,规模以上农业生产单位由2010年1 403个下降至2018年675个,广州市农业“小、散”经营方式仍占很大比例。

2.3 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

尽管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而且差距呈扩大趋势。由图1可知,2018年,广州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6 020.10元,仅为城市居民收入(59 982.1元)的43.4%。2018年广州市内部各行政区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也较大,番禺区最高为35 845.8元,从化区最低为19 746.0元,收入差距比为1.82∶1。

图1 2010—2018年广州市城乡与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Fig. 1 Annual per-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rural and rural residents in Guangzhou from 2010 to 2018

2.4 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从收入构成来看,农村居民增收渠道狭窄。2018年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转移净收入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3.59%和5.55%,而经营净收入占比从2014年15.0%开始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11.3%,财产净收入的比重偏小,收入来源单一(表3)。

表2 2010—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亿元)
Table 2 Regional GDP and total urban agricultural income of Guangzhou from 2010 to 2018(100 million yuan)

注:数据来自于广州统计信息网、《广州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广州农村发展报告(2019)》[13]
Note: The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Guangzhou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Network, Guangzhou Statistical Yearbook, the website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website of Guangzhou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the website of Guangdo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partment, and Guangzhou Rural Development Report2019).

项目Item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地区生产总值Regional GDP 10859.29 12423.44 13551.21 15497.23 16706.87 18313.8 19547.44 21503.15 22859.35都市农业总收入Total urban agriculture 1461.77 1633.27 1699.09 1769.77 1794.56 1836.32 1903.17 1953.81 2167.56

表3 2010—201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元)
Table 3 Per-capita annual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from 2010 to 2018(yuan)

项目Item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人均可支配收入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12675.55 14817.72 16788.48 18887.04 17662.80 19323.10 21448.60 23483.88 26020.10工资性收入Wage income经营净收入Net business income财产净收入Net property income 7775.74 9273.91 10384.96 11305.42 12530.94 13998.44 15890.02 17324.06 19148.54 2049.98 2165.74 2306.14 2555.48 2657.39 2542.62 2467.98 2686.55 2941.76 2218.17 2630.16 3201.54 3735.89 1645.09 1683.85 1912.61 2156.29 2484.49转移净收入Net transfer income 631.66 747.91 895.84 1290.25 829.38 1098.19 1177.99 1316.98 1445.31

2.5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广州市高新科技农产品个数由2010年83个下降至2018年69个,高新科技农产品产值由2010年343 702万元下降至2018年109 827万元;绿色农产品个数由2010年312个下降至2018年43个,绿色农产品产值由2010年50 052万元下降至2018年24 611万元。

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方面,2018—2020年广州被评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数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表4),反映出广州都市农业在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加快农村产业主体培育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仍然滞后。

表4 2018—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数量
Table 4 Number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ong town construction list from 2018 to 2020

Region 2018 2019 2020 合计Total广州 Guangzhou 0 0 1 1北京 Beijing 1 1 1 3上海 Shanghai 1 2 2 5天津 Tianjin 1 2 2 5重庆 Chongqing 6 5 7 18地区

2.6 农村人才资源匮乏

目前广州市农村实用人才主要为初中和高中学历,分别占47.8%、30.0%,而小学和大专及以上分别占3.5%和18.7%,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学历相对较高,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占比分别为4.4%、35.7%、40.4%、19.5%。可见,农村实用人才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掌握的技能大多依赖长期生产实践摸索,抵御现代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低学历也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以及对现代科技知识理解和运用。

2.7 广州特色农产品缺乏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至今已认定3批,广州只有广州荔枝榜上有名,比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少(表5),反映出广州农产品在全国名牌效应较弱。

2.8 休闲农业发展仍然滞后

从表1可以看出,2018年广州市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总收入仅占都市农业总收入的0.45%,2010—2018年年均增长率为4.42%,低于都市农业总收入年均增长5.04%,反映广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缓慢。

表5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数量
Table 5 Number of regions identified as the“Advantage Area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合计Total广州 Guangzhou 0 0 1 1北京 Beijing 1 0 1 2上海 Shanghai 1 1 1 3天津 Tianjin 0 1 1 2重庆 Chongqing 3 4 2 9地区Region第一批First batch第二批Second batch第三批Third batch

2.9 农村水利设施存在隐患

2018年,农业自然灾害造成广州市农作物受灾面积40 916 hm2,绝收面积4 933 hm2,受灾人口468 257人,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元。据统计,主要自然灾害中 70% 是农业气象灾害[27],农业气象灾害造成损失非常严重。

2018年,广州市主要水利设施共建成水库360座、水闸1 255座、堤防3 308.66 km、泵站1 445座等。按照“以防为主、堤防结合、蓄泄兼施”理念构建的主要江海堤围防洪体系具备了防御50年一遇标准防洪(潮)的能力。但是,2018年广州市达标堤防长度为2 496.5 km,达标率75%;有防洪任务河段长度1 037.39 km,治理达标477.79 km,达标率46%,故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不能松懈。

3 气象视角下广州都市农业短板成因、不利因素分析

3.1 短板成因分析

3.1.1 农业产业信息、气象观测数据缺乏,阻碍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1)多年来,农业管理部门没有详细掌握各地的产业信息,农户未能详尽记录产量数据、病虫害灾情、气象灾情等,没有开展农作物含糖量等成分检测,导致气象部门无法通过多年的生产数据与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构建产量预测模型、病虫害预测模型、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品质评估认证模型、气象指数保险模型等,也不能有效建立基于GIS的农业产业数据库,开展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2)目前全市布设330多个4要素或6要素自动观测站,但主要布设在城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只有33个,而且这些观测要素远不足以开展智能化气象服务,需要广泛布设实时监测环境温度、湿度、二氧化碳、风速、风向、气压、光照度、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有效辐射等多种气象环境因素的农田小气候观测站。2019年,广州气象部门在增城迟菜心种植基地、南沙水产养殖基地、白云桃花种植基地、番禺水果种植基地各布设了1台农田小气候观测仪,但气象部门年度财政资金有限,不足以大规模布设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尽管国家出台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等17项补贴政策,但广州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公园的管理人员均无意识或担心成本太高,没有自建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散”“小”农户更加不愿意冒风险。因此,广州至今没有建立农业气象观测网。

3.1.2 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没有开展,影响农产品品牌建立 农产品品质主要取决于独特的温湿度、光照及降水等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而最能反映农产品品质受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的“身份”证明便是 “气候品质认证”。所谓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是指气候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的优劣等级评定[14]。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地区针对不同作物开展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15-17]。广州拥有气候资源优势,因此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如增城荔枝、从化荔枝、增城迟菜心、从化吕田枇杷、白云区沙田柠檬等,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不多,可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品牌建立。

3.1.3 生态气候标志论证、研学缺乏,影响休闲农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健康养生之道越来越重视。对养生而言,其关联因素很多,其中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选择合适地区对养生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8]。近年来,国内已开展了一些挖掘旅游气候资源的研究[19-20]。广州具有利用生态资源环境优势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如从化区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2017年广州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0.5%,从化区达标天数比例为94%,居11区之首[21]。另外,从化区坐拥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风云岭森林公园、北回归线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67%,境内有100多个湖泊水库、12万hm2青山,素有“广州后花园”美誉,环境综合竞争力优势明显,比较优势突出。但至今,从化区仍未开展相关生态气候标志论证。

另外,2018年10月8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22],要求各中小学要根据实际,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2018年广州市中小学生共有10.1万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巨大。气象与农业密切相关,广州市共有20个农业公园,但这些公园没有与气象部门共同研发赏花指数、采摘指数、气象与农耕研学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3.1.4 气候资源精细区划尚未开展,影响特色农业发展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把种业作为广州重要产业,在南沙种业小镇建设了国际种业中心,但引种只适宜于与原产地植物区系和气候条件相似度高的地区[23],盲目引种往往使引种植物不适应目的地生境,导致其生长不良或者死亡。20世纪 90 年代,由于种植荔枝的经济效益较好,一些地方纷纷引种,有的地方甚至不顾荔枝的气候生态规律,盲目种植,导致了严重失败的后果[24]

3.1.5 农业科研气象参与度不够,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广州农业科研基础较好,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市农业科学院和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都有农业科研基地,还有大气候公司等多家涉农企业,这些机构主要研发新品种,在生产调控方面研究比较薄弱,而且很多科研基地没有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数据缺乏。而广州气象部门没有自己的农业气象科研基地,科研力量单薄,过往大部分科研都偏向纯自然科学的研究,科研成果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等政府部门组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技术创新联盟,都缺乏气象专家的参与,“农业+气象”科研合力没有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3.2 不利因素分析

3.2.1 都市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影响气象服务效益 产业化规模小,削弱了气象智能观测设备购置意愿,无法构建局地小气候观测网,不利于研究气候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气象产学研,以及气象部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智能精细化服务。

3.2.2 农村人才匮乏,影响气象现代服务产品应用 (1)近年来,随着信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有了很大拓展。目前,广州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传播渠道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短信、大喇叭广播、显示屏外,还有微信、微博、App、气象频道等。例如,广州天气微信除了提供常规的天气预报外,还有半小时滚动更新的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以及智能定位推送附近气象自动站实况观测数据等大量气象信息。而农民学历普遍偏低、年龄普遍偏大,不利于气象服务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2)广州蔬菜气象指数保险从2019年4月开始实施。气象指数保险是将一种或几种气候因素(如降雨量、温差等)指数化,并以这些指数为触发值,当指数达到触发值后,投保人就可获得相应赔偿,而不考虑该投保人是否遭受损失[25]。该险种优势在于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推广成本低,易于理解,鼓励农民主动防损减损[26]。但农民对这种险种的意义和内涵理解不充分,大大制约了该险种的有效推广。2018年《广州市统计年鉴》显示,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约2.23万hm2,但2019年承保种植面积约0.15万hm2,只占种植面积的6.6%。

3.2.3 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损失 广东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广州又是以露天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容易受气象灾害直接影响。但气象部门缺乏农户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无法快捷直达农户,而是采取气象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农户传递方式,传播效率受到一定影响。2.9介绍农村水利设施达标率有待提高,但气象部门对农村水利设施布建以及防御标准信息掌握不够,可能存在气象服务盲区,容易造成农业生产重大灾情的出现。另外,广州至今还未开展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精细化区划,影响全市农业气象防灾成效。

4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趋势分析与展望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广州市全域推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广州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广州市农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等政策文件,对这些政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预见广州都市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4.1 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拉动广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同时,将大力发展荔枝、龙眼、香蕉、花卉等经济价值高的水果和花卉产业。

二是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各区将根据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居全省前列。

4.2 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发展

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加速提质增效,形成乡村产业兴旺新格局,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解决农业“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三是积极建设“广州国家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农业信息化,推进“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千企帮千村”工程,大力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广州农业从业者结构;五是提升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和种业小镇建设。

4.3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引领农村地区产业融合集聚发展,推动“四带一区”集群集聚带形成发展(生态农业延伸的产业融合发展带、高质农业延伸发展的产业融合发展带、岭南水乡特色农业延伸发展的产业融合发展带、农科贸与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农业加工增值产业集聚区)。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高度融合,建设一批以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生态宜居、文化创意为特色的新型“宜业、宜居、宜游”小镇,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行动。

4.4 加强农业生产风险转移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险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保险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发展农产品期权期货市场,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

5 广州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2010—2018年广州都市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和常用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客观要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应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道路。通过对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短板、不利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业+气象”应用探索,充分发挥气象对农业生产和防灾的指导作用和服务效益,气象部门要积极采取“+气象”的融入方式,推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智能化发展。

5.1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信息体系

5.1.1 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网 政府部门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为主体的智能农业气象观测网,推动物联网、实时图像与视频监控、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农业气象观测中的应用。为弥补财政不足,政府部门可试行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社会化观测和社会化服务,带动新产业发展。另外,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申报,应当将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建设作为项目评审内容之一,多渠道促进智能气象观测网建设。当前,广州已建立完善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其中耕地土壤质量监测点超过100个、农田排灌水监测点120个、农产品产地环境例行监测省控点180个和国控点102个,覆盖全市主要农业生产区,政府也可以考虑在这些观测点加装气象探测传感器,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

5.1.2 构建农业产业信息数据库 政府部门应尽早开展产业信息、不同品种作物的生长发育指标、病虫害发生阈值、气象致灾阈值等收集统计,还可以利用无人机植保作业增加农业生产基地地形地貌、农作物生长状况等方面的遥感探测。气象部门应加快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聚农业信息、气象信息于一体的智慧融合、移动互联的都市农业气象服务平台,面向农业生产管理决策、种养殖大户、农业庄园、农业龙头企业、普通农户等不同用户,结合地理位置与用户身份识别信息,提供“点对点”个性化定制需求服务;气象部门应充分利用微信、微信小程序等互动渠道,方便农户随时随地反馈农事活动和需求、上报灾情等,确保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信息及时滚动更新,提供更精准服务。

5.1.3 构建农业灾害防御重点清单 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共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信息,做好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防范发生农业气象巨灾风险。

5.1.4 拓展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鉴于中国国情,气象部门应既重视发展手机网站、微博、微信、微信小程序、App等新媒体渠道,又要保留报纸、电台、电视、大喇叭广播、户外显示屏、短信等传统媒体渠道。政府部门要重视研究气象部门、农推中心、供销社、保险部门等部门信息共享和发布渠道整合,构建新型的气象预报预警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指导和防灾减灾预警服务的覆盖面,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5.2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效益

5.2.1 大力开展精细化区划工作 基于全球变暖的事实,气象部门要大力开展基于 GIS的各种农产品气候适宜性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政府部门根据区划结果调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农业协调发展。农村发展规划要参考城市发展规划的做法,实施气象部门参与的“多规合一”,确保农村发展规划更科学。

5.2.2 积极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 建议政府部门以地方补贴等方式鼓励生产基地积极申报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认证,发挥气象资源优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品牌构建。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和产品信息溯源工作可结合开展,同步推进安全保障体系与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5.2.3 探索开展岭南生态气候标志认证 从化、增城、花都、黄埔区南部等区域的19个镇是广州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岭南生态气候标志认证,将森林生态资源活化为生态产品,发挥森林的康养保健功能,打造岭南生态气候标志品牌,促进生态养生休闲旅游的发展。

5.2.4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产业链服务 建议气象部门以现代产业园、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农业公园、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重点服务对象,以蔬菜、水果、水产为重点服务行业,加强全产业链气象服务,为农户引种、生产计划提供产前服务,为农业生产关键农时农事调控、防灾减灾提供产中服务,给冷链物流、销售提供产后服务。

5.3 重视探索农业生产、市场风险转移

建议政府考虑联合成立由农业部门、气象部门、保险公司及数据分析部门等单位组成的“气象保险产品研发中心”,大力研发蔬菜、水果、水产养殖等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农产品产量与气候变化相关,气象部门应加快农产品产量预估模型、农产品价格预估模型、气象农产品期货保险产品的研发,探索“保险+期货”推广。

5.4 积极开展休闲旅游农业气象服务

5.4.1 积极推介农业休闲旅游资源 政府部门应当组织旅游部门、气象部门等共同建立休闲旅游农业移动服务平台,以20个农业公园为重点资源,介绍休闲旅游资源。气象部门应配合做好相关旅游资源的花卉花期预报、水果采摘指数预报、垂钓指数预报等服务,让市民利用平台移动端随时随地搜索结合天气情况和景区景观的当季最佳旅游活动、结合天气情况和用户定位附件的最佳旅游景点、结合天气情况的景点交通路线等,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5.4.2 探索开发农业气象研学资源 气象与农业关系密切,农业公园可以邀请气象部门根据农业公园生产特点和资源,结合气象科普资源,共同研发“农耕+气象”研学项目,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创新休闲旅游特色,提高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气象服务的商业化水平。

5.5 加强“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合作

《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把广州市增城区列为5G智慧农业试验区,政府部门可考虑组建农业科研部门、气象部门、涉农企业、生产基地产学研专家联盟团队,集中技术力量开展农业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如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实现病虫害图像识别与趋势分析,助力智慧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升级,同时组建包括气象专家在内的农业专家联盟团队,开展科技下乡、调研等活动,建立“产学研+科普”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气象部门应充分利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专家在线问答,同时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惠农智库,开展在线机器人知识问答,提高职业农民的科学素养。广州气象部门应积极开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候中心、广东省气候中心等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研究,通过多举措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黎孔清,孙晓玲.南京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6):1242-125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7.LI K Q, SUN X L. A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jing 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Yangtze River Basin, 2018,27(6):1242-125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7.

[2] 李梦桃,周忠学.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9):1275-1284. doi:10.13930/j.cnki.cjea.160023.LI M T, ZHOU Z X. A study on multifun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agricultur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model[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2016,24(9):1275-1284.doi:10.13930/j.cnki.cjea.160023.

[3] 贺丽洁,方智果.都市农业在绿色住区中的发展策略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3):76-82.HE L J, FANG Z 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green settlements[J].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2017,32(3):76-82.

[4] 刘艳军,姜帆,刘冲,刘彦泉,王欢.基于乡镇单元视角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区域比较——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4):108-113,118.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417.LIU Y J, JIANG F, LIU C, LIU Y Q, WANG H. Regional comparison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wnship unit-Taking Daxing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J].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Zoning in China, 2016,37(4):108-113 118.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417.

[5] 杨红,陶雪娟,杜辉,马佳.都市农业发展地区农民收入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基于上海、北京、广州2005—2014年数据比较[J].上海 农 业学报,2018,34(1):131-137. doi:10.15955/j.issn1000-3924.2018.01.24.YANG H, TAO X J, DU H, MA J. The evolution law of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in urb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rea and area and its enlightenment - Based on the data comparison of Shanghai, Beijing and Guangzhou 2005-2014[J]. Shanghai Agricultural Journal, 2018,34(1):131-137. doi:10.15955/j.issn1000-3924.2018.01.24.

[6] 周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价值与科技支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18-1124.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17.10.010.ZHOU P. A strategic value and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J]. 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32(10):1118-1124.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17.10.010.

[7] 张莉侠,马莹,谈平.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44-49.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50108.ZHANG L X, MA Y, TAN P. A review of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J].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Zoning, 2015,36(1):44-49.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50108.

[8] 苏彦宾,刘鲁江,傅常智,郭玲娟,陈燕红,张志涛.建设嘉年华农业综合体,推动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升级[J].北方园艺,2017(16):196-201. doi:10.11937/bfyy.20170399.SU Y B, LIU L J, FU C Z, GUO L J, CHEN Y H, ZHANG Z T.Construction of Carnival agricultural complex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J]. North Horticulture, 2017(16):196-201. doi:10.11937/bfyy.20170399.

[9] 苗洁 .都市农业创新思路[J].开放导报,2016(3):60-64.doi:10.19625/j.cnki.cn44-1338/f.2016.03.015.MIAO J. Ideas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J]. Open Guide, 2016(3):60-64. doi:10.19625/j.cnki.cn44-1338/f.2016.03.015.

[10] 王晓君,吴敬学,蒋和平.我国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及驱动机制——基于14个大中城市案例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2):183-190. doi:10.13872/j.1000-0275.2016.0144.WANG X J, WU J X, JIANG H P. Typical patter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Based on case study of 14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J].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search, 2017,38(2):183-190. doi:10.13872/j.1000-0275.2016.0144.

[11] 张永强,王珧,田媛.都市农业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镜鉴与启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6): 760-767. doi:10.16195/j.cnki.cn36-1328/f.2019.06.82.ZHANG Y Q, WANG J, TIAN Y. International mirror and enlighten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driven by urban-ru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2019,18(6):760-767. doi:10.16195/j.cnki.cn36-1328/f.2019.06.82.

[12] 吴建寨,李斐斐,杨海成,吴圣,沈辰.美国都市农业发展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7(8):19-24. doi:10.13856/j.cn11-1097/s.2017.08.003.WU J Z, LI F F, YANG H C, WU S, SHEN C.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America[J]. World Agriculture,2017(8):19-24. doi:10.13856/j.cn11-1097/s.2017.08.003.

[13] 朱名宏.广州农村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6-13.ZHU M H. Guangzhou rural development report[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Literature Press,2019:6-13.

[14] 李秀香,冯馨.加强气候品质认证,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J].国际贸易,2016(7):32-37. doi:10.14114/j.cnki.itrade.2016.07.008.LI X X, FENG X. Enhancing climate quality certification and improving export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J]. International Trade, 2016(7):32-37. doi:10.14114/j.cnki.itrade.2016.07.008.

[15] 丁圣,张茂松,朱勇,赵兴东,李刚.元江红心火龙果气候品质认证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0):58-63.DING S, ZHANG M S, ZHU Y, ZHAO X D, LI G. Climatological quality cer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Yuanjiang red dragon fruit[J].China Agronomy Bulletin, 2019,35(30):58-63.

[16] 王莹,王若男,黄岩,马林.辽宁省大樱桃气候品质认证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2019(17):104-105. doi:10.14025/j.cnki.jlny.2019.17.073.WANG Y, WANG R N, HUANG Y, MA L. A study on climate quality certification of cherry in Liaoning Province[J]. Jilin Agriculture, 2019(17):104-105. doi:10.14025/j.cnki.jlny.2019.17.073.

[17] 侯忠新,陈清峰.青岛蓝莓生态气候条件分析及气候品质论证[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8):1450-1455. doi:10.3969/j.issn.1002-2481.2019.08.32.HOU Z X, CHEN Q F. Analysis on ecological climate condition and climate quality of blueberry in Qingdao[J].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9,47(8):1450-1455. doi:10.3969/j.issn.1002-2481.2019.08.32.

[18] 倪代应,杨春雷,舒安.池州市气候养生适宜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Z1):125-127. 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9.z1.051.NI D Y, YANG C L, SHU A. Analysis of climate health suitability in Chizhou City[J]. Anhui Agronomy Bulletin, 2019,25(Z1):125-127.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9.z1.051.

[19] 李正泉,肖晶晶,马浩,胡桂萍,胡淳焓.丽水市生态气候休闲养生适宜性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6,39(3):104-111.doi:10.16765/j.cnki.1673-7148.2016.03.014.LI Z Q, XIAO J J, MA H, HU G P, HU C H. Analysis on suitability of ecological climate leisure health care in Lishui City[J].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39(3):104-111. doi:10.16765/j.cnki.1673-7148.2016.03.014.

[20] 韩世昌,马兴明,何云,汤效军.六盘山地区避暑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8):58-59.HAN S C, MA X M, HE Y, TANG X J. Analysis on climate suitability of summer tourism in Liupanshan Area[J]. Inner Mongo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20(8):58-59.

[21] 蔡宗朝.广州乡村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8(16):44-46.doi:10.14057/j.cnki.cn43-1156/f.2018.16.016.CAI Z C. 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J]. Financial Economy, 2018(16):44-46. doi:10.14057/j.cnki.cn43-1156/f.2018.16.016.

[22] 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J].课程教学研究,2019(3):95.Guangdong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other 12 departments on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tudy travel[J]. Curriculum Teaching Research, 2019(3):95.

[23] 李许文,刘文,陈红锋,代色平.广州适宜的植物引种来源地与气候区选择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4): 96-100.LI X W, LIU W, CHEN H F, DAI S P. A study on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plant introduction source and climate area in Guangzhou[J].Chinese Gardens, 2016,32(4):96-100.

[24] 丁丽佳,王春林,郑有飞,凌良新,谢松元.基于GIS的广东荔枝种植气候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3): 382-387,393.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1.03.011.DING L J, WANG C L, ZHENG Y F, LING L X, XIE S Y. GIS-based climate zoning of litchi planting in guangdong[J].Agrometeorology, China, 2011,32(3):382-387 393.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1.03.011.

[25] 乔培寿.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1):4-5. doi:10.15979/j.cnki.cn62-1057/s.2016.31.001.QIAO P 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J].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2016(31):4-5. doi:10.15979/j.cnki.cn62-1057/s.2016.31.001.

[26] 侯海平,王晓辉,杨宏宇.黑龙江省开展气象灾害指数保险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农村财经,2016(11): 25-29.HOU H P, WANG X H, YANG H Y.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dex insuranc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Contemporary Rural Finance, 2016(11):25-29.

Research on Urba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Guang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eorology

OU Shanguo
(Guangzhou Climate and Agrometeorology Centre, Guangzhou 51143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has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basic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ity of Guangzhou, 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shortcomings,such as slow growth of urban agriculture, declining scal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m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ingle channel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weak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hortage of rural talent resources, lack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lagging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es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reduction of rural employees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crease farmers’income,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hort bo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eorology, and propose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ystem,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benefits of modern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s, paying attention to explor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ferring market risks, actively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services for leisure tourism, and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of“agriculture + meteorology”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can not directly rely 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odern intelligent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agriculture + meteorology”, give full play to the benefits of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s and realize the equal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public services.

Key words: Guangzhou; urban agriculture; short board analysis;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P49∶S16;F30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20)06-0134-11

欧善国.气象视域下广州都市农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20,47(6):134-144.

收稿日期:2020-02-17

基金项目:广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GZIT2020-B4-552);特色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特色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穗气候201909TS)

作者简介:欧善国(1964—),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应用气象、气象科技传播与教育,E-mail:435761239@qq.com

(责任编辑 邹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