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科学  2021, Vol. 48 Issue (11): 164-172   DOI: 10.16768/j.issn.1004-874X.2021.11.020.
0

文章信息

引用本文
梁俊芬, 雷百战, 周灿芳, 黄思映, 余华荣. 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J].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48(11): 164-172.   DOI: 10.16768/j.issn.1004-874X.2021.11.020
LIANG Junfen, LEI Baizhan, ZHOU Canfang, HUANG Siying, YU Huarong.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Promoting Strategy of Bio-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1, 48(11): 164-172.   DOI: 10.16768/j.issn.1004-874X.2021.11.020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A151501198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十四五”新兴学科团队项目(202124TD);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R2020PY-JG01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共建课题(2018GZGJ135)

作者简介

梁俊芬(1980—),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政策,E-mail:251092539@qq.com.

通讯作者

雷百战(1978—),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都市农业与资源区划,E-mail: 44726142@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09-30
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
梁俊芬 , 雷百战 , 周灿芳 , 黄思映 , 余华荣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 农业农村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随着生物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州市将生物农业作为“十四五”期间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客观展示当前广州市生物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进展及产业发展状况,探索未来生物农业创新发展重点和策略措施,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统计与聚类等分析方法,对广州市生物农业领域的发展政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推进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广州市生物育种、生物兽药、生物农药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生物育种和生物饲料成为生物农业的主导产业,生物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但仍存在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研发成果转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在当前高度关注生物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市应聚焦生物农业发展痛点难点,完善生物农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生物农业创新集聚发展,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健全工作机制等措施推动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物农业    科技创新    生物农业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    对策建议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Promoting Strategy of Bio-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LIANG Junfen , LEI Baizhan , ZHOU Canfang , HUANG Siying , YU Huaro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South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As bio-agriculture has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Guangzhou takes bio-agricultur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is paper aims to objectively show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bio-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at present, and explore the key point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s of comparison, statistics and clustering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oli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moting strategies in the field of bio-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Guangzhou has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fields of biobreeding, bioveterinary drugs and biopesticides. Biobreeding and biofeed have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ies of bio-agriculture, and high-tech enterprises of bio-agriculture have risen rapidl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general small scale of enterprises, the low degree of transformation of R & D achievements, the weak capac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sufficient support and so 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 Guangzhou should focus on the pain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mprove the whole-process innovation ecological chain of bio-agriculture, build a bio-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ncrease policy support,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working mechanism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Key words: bio-agricul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high-tech enterpri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生物农业是指以生命科学和遗传学理论为基础,以农业应用为目的,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围绕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形成的同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集合。按照功能层次的不同,生物农业可分为生物育种、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五大类别[1-2]。生物农业强调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业品种和提升农产品性能,通过促进自然过程和生物循环来保持土地生产力,在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状况下,实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3-5]。生物农业实现了产前环境安全、产中过程安全、产后农产品安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安全[6-7]。随着世界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生物农业日益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焦点和发展的制高点,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将农业生物技术纳入优先支持的技术领域[8-9]。广州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生物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种子种苗等领域加快突破”。广州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不仅可以大幅减少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改进农产品品质,而且可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广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学术界对生物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地区生物农业发展动态等方面。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19年数据显示,转基因作物具有较好的经济和农业生态效益,1996—2018年转基因作物增产8.22亿t,价值2 249亿美元,节约土地2.31亿hm2,减少农药活性成分用量7.76亿kg,农药使用减少8.3%,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并呈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10-12]。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企业规模、政策支持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体现,技术创新不足以及舆论环境的压力导致我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速度较慢[13-15]。胡瑞法等研究认为中国政府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投资快速增长,中国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政府主导的以课题组为研发单位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体制限制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16]。韩杨等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国际差距逐步缩小,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从“追随”向“并行”转变,传统杂交水稻等育种技术具备国际比较优势,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等产业融入国际市场,然而仍存在研发投入、原始创新、产业主体协同性不足等问题[1]。李婧雯研究得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创新主体竞争力不足、发展资金不足、技术人才匮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6]。伍冠锁等指出南京市生物农业具备科技实力雄厚、政策支持有力、资金支撑得力、产业发展强劲等基础和优势[17]。王春安等认为深圳已形成以总部经济模式发展生物农业的战略布局,在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示范推广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物农业龙头带动、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18]。广州是华南地区科教实力最强的城市,2006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具备发展生物农业的科教资源优势和技术基础,有实力在基因编辑等关键技术领域抢占农业生物技术新高地,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但近十年来,相较于生物医药的快速发展,广州市对生物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广州市生物农业领域的发展政策、科研平台、创新成果以及产业发展等情况,厘清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提出“十四五”期间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重点和策略措施,以期为生物农业创新发展机制和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1 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基础

2010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将生物农业列为生物产业五大重点发展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广州市生物农业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及疫苗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海大集团、永顺生物等自主品牌农业科技企业应运而生。

1.1 科技创新平台层次高,创新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20年底,广州市拥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生物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231个(表 1),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生物育种4个、生物农药1个);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各1家,分别为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广州从化区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格局初步形成。

表 1 2020年广州市生物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及占比 Table 1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s in the field of bio-agriculture in Guangzhou in 2020

1.2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1.2.1 生物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水稻籼粳杂交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机理奠定了我国在植物育性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丝苗型优质稻新品种美香占2号优良食味品质育种达国际领先水平,创制出全球首例胚乳富含花青素的水稻新种质“紫晶米”和胚乳富含虾青素的新型功能营养型水稻种质“赤晶米”,以及中蕉4号等香蕉抗病品种的育成应用阶段性缓解了香蕉枯萎病这一世界性难题,仙进奉荔枝是全国晚熟荔枝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岭南黄鸡I、岭南黄鸡II、岭南黄鸡3号配套系已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是当前广东省唯一的肉鸡类主导品种,也是国家农业主导品种,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5%;高效瘦肉型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突破国外主打三系杂交品种,创建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

1.2.2 生物农药研制成果丰硕 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万隆霉素”制剂、新农药产品大神功,弥补了我国在新农抗创新方面的不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印楝素被认为是我国生物农药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已成为我国重点推广的主导杀虫剂品种;研制的鱼藤酮杀虫剂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绿色食品生产用药,成为我国三大主要植物性农药之一;研发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线虫制剂8个,产品获美国农业部进口许可证。

1.2.3 生物兽药及疫苗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效突出 在国际上首次攻克了溶葡萄球菌酶的产业化难题,部分动物专用新型抗菌原料药合成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产品代替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连年保持国内第一;研发的鸡球虫病四价活疫苗,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研制的复方新型抗球虫药物“五球宁”,至今仍是我国南方地区控制鸡球虫病的主导药物;研制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重要养殖鱼类高效疫苗创制产业化取得新进展。据中国兽药协会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头部企业中,海大集团营业额5.74亿元,居全国第6位;永顺生物营业额3.31亿元,居全国第9位。

1.3 高新技术企业以生物饲料和生物育种为主,分布区域主要在黄埔区、白云区和南沙区

截至2020年底,广州市拥有生物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39家,营业收入114.9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2.4%。在13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生物饲料企业46家,营业收入65.52亿元、占57.0%;生物育种企业23家,营业收入26.65亿元、占23.2%;生物农业相关服务企业42家,营业收入8.00亿元、占7.0%;生物肥料企业12家,营业收入6.93亿元、占6.0%;生物兽药及疫苗制造企业13家,营业收入6.82亿元、占5.9%;生物农药企业3家,营业收入1.05亿元、占0.9%(表 2)。

表 2 2020年广州市生物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营业收入情况 Table 2 Number and operating turnover of bio-agriculture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Guangzhou in 2020

从区域分布来看,生物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黄埔区、白云区和南沙区,营业收入分别为37.69亿、26.73亿、18.90亿元,分别占全市生物农业总营业收入的32.8%、23.2%、16.4%(表 3)。其中,黄埔区以生物饲料为主、营业收入占全区生物农业营业收入的86.0%;其次是生物兽药及疫苗,营业收入占9.2%。白云区涵盖生物农业六大产业,其中生物育种营业收入占59.0%、生物饲料占23.9%。南沙区以生物饲料和生物肥料为主,营业收入分别占48.1%、30.1%。天河区以生物育种和生物农业相关服务业为主,分别占33.4%、28.7%。

表 3 广州市生物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区域分布 Table 3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operating turnover of bio-agricultural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Guangzhou

2 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2.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2011—2020年间,广州市几乎未制定出台生物农业相关政策措施,对生物农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远远落后于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如南京市在2012年将生物农业列为南京市11个新兴战略产业之一,2013年编制了全国首个生物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南京市生物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2014年印发《南京市生物农业产业推进方案》,市财政每年安排3 000万元生物农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生物农业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产业化和示范推广等项目;上海市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长期稳定支持种源农业、农用生物技术、设施农业、食品安全技术、应用示范等5个科技领域的攻关项目;深圳市从2012年开始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现代农业生物产业扶持计划,至2020年共资助2.63亿元实施163个生物育种项目,带动社会投资13.6亿元。

2.2 科教优势有待挖掘发挥

在穗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众多,创新实力雄厚,但与本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的联系并不紧密,科教优势推动生物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穗省部级高校、科研院所未能充分参与广州市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二是科教优势与市场需求整体联动不够,科研成果没能得到迅速孵化,未能引领广州市生物农业发展,亟需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生物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

2.3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广州市生物农业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独角兽企业稀少。全市139家生物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仅33家,约占23.7%。其中,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1家(海大集团旗下的广东海因特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不到总数的1%;产值在5亿~ 10亿元的企业5家,约占3.6%;产值在1亿~ 5亿元的企业19家,约占13.7%。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处于“小、乱、散”的境地。

2.4 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缺乏

作为超大城市的广州仅拥有4个P3实验室,分别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山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分布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中唯有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研究。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的企业应设置检验用动物实验室。有生物安全三级防护要求的兽用生物制品检验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还应符合相关规定”。

2.5 行业竞争加剧倒逼企业创新求变

全球生物农业已形成少数跨国巨头企业垄断格局,行业进入门槛极高,而新一代生物技术对企业研发力量、资本规模和市场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19-20]。要赢得国际竞争,尤其是抢占以种业为先导的生物农业高地,必须力求在水稻、蔬果、水产、茶叶、花卉、畜禽等优良品种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基因组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智能化育种、倍性育种、基因编辑和表型精准鉴定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强力攻关,实现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

3 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重点与对策建议

聚焦广州市生物农业痛点难点,科学规划生物农业各领域的发展空间和功能布局,完善生物农业“基础研究+ 创新平台+ 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 龙头企业+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生物农业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3.1 区域布局

立足现有生物农业创新基础、产业基础和空间分布,聚焦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肥料四大领域,集中建设若干个承载孵化和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的加速器及特色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一核六区”(图 1),以区聚链、以链集群,推进生物农业产业创新集聚发展。

图 1 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区域布局 Fig. 1 Regional layout of bio-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一核六区”分别是:生物农业创新引领核心区(天河区、海珠区、越秀区、荔湾区)重点开展生物农业科学研究、试验发展和技术推广等;黄埔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生物饲料和生物疫苗;白云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展设施蔬菜、花卉、畜禽等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发展生物兽药产业;番禺南沙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鱼虾新品种选育、水产饲料及生物肥料;从化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花卉、荔枝、柑橘、蔬菜、蛋鸡、生猪等新品种扩繁和畜禽饲料;增城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丝苗米、蔬菜、荔枝、特色水果等新品种扩繁和兽用生物制品;花都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花卉盆景苗木、渔业等名优新品种繁育。

3.2 发展重点

3.2.1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围绕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支持开展重点前沿领域科学研究。争取国家、省、市联合基金和粤港澳大湾区(粤穗)开放基金更多地支持全市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依托在穗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以及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来穗开展生物农业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领域合作研究。加大市财政科技经费对生物农业领域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争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一般项目专题计划向生物农业领域倾斜,引导支持中青年科技人员围绕生物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开展自由探索研究。

3.2.2 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大广州与在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强生物农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鼓励在穗科技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生物农业领域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将生物育种、生物饲料添加剂、动物疫苗、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纳入市级关键技术攻关计划,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

3.2.3 整合多层级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已建生物农业相关平台的资源整合、共享使用和水平提升。围绕生物农业重点领域,布局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争取支持新建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组建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在穗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省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各类载体建设任务;鼓励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承建P3实验室;推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加快广州总部建设,为生物农业的原始创新和研发服务提供策源地。

3.2.4 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一是构建专利池。鼓励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及产业联盟构建生物农业领域专利池,专利池由专利、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组成,通过平台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模式,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应用。对于构建生物农业产业专利池的科技型企业或产业联盟给予投入费用补贴扶持。二是强化成果转化激励。本市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引进省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可按实际支付技术交易额的5%~10% 给予奖补。对科技型企业在本市通过自主研发、受让、许可、作价入股、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后,经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自认定年度起2年内,按其应缴已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不低于50% 给予补助。激励企业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一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

3.2.5 引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聚焦龙头企业培育,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一是招大引强。围绕广州生物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节点,进行补链、延链、强链式招商。通过租金补贴、优先供地、固定资产投资等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生物农业跨国巨头、行业领域优势企业总部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落户广州。二是培育龙头企业。鼓励生物农业行业内骨干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壮大,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企业收购兼并境内外领先企业或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发展实力。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单品种年销售收入、研发投入等予以分阶段奖励。建立生物农业领军企业培育库,评选广州市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兽药等领域创新十强企业,培育中国生物农业行业领域百强企业。三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联合共建模式保持产学研长期稳定合作,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鼓励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对获得立项的项目,市财政予以配套。鼓励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百强企业”的科技企业梯队。

3.2.6 强化科技金融保险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广州市政府投资基金、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等生物农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仪器设备抵押融资等方式获得商业贷款。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育种等龙头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二是创新开发生物农业产业特色专业险种。鼓励相关保险机构提供生物农业产品试验责任保险、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知识产权保险、冷链物流保险等定制化综合保险产品,转移企业在科研、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生产销售等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市财政按企业实际缴纳保费的不低于50% 予以资助,创建“政府+ 保险+ 企业”产业培育模式,构建生物农业产业全链条全周期保险服务体系,为广州市生物农业企业创新研发、扩大生产“保驾护航”。

3.2.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更加符合生物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团队运行模式,加大“广聚英才计划”对生物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精尖缺”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筹建生物农业高端智库,重点研究生物农业创新发展规划、行动计划、重大问题、重大政策等课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引导市内高校围绕生物农业科技型企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佳的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落户优先、租房购房补贴、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向生物农业产业倾斜,为各类人才在广州创新创业提供便利、优厚条件。

3.3 对策建议

生物农业事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是战略性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建议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科研试验用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健全工作机制等措施,推动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

3.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制定专项规划。立足生物农业发展需要,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创新行动计划等,明确发展目标,突出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合理布局发展空间,为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指明方向。二是出台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支持生物农业创新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企业引进集聚和规模发展等,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物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本地生物农业创新型企业发展。三是设立研发专项。整合涉农资金,设立生物农业领域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物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等。

3.3.2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先进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生物农业行业在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措施。制定和完善广州生物农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农业技术产品市场准入以及生物农业产品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全市生物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支持组建生物农业产业联盟,引导生物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组织、投融资机构等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整合发展,开展全产业链协作、培训、交流、论坛、会展等活动。三是保障科研试验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生物育种等科研试验用地。在白云区、番禺区、南沙区、增城区等地规划储备一批生物育种等科研试验用地。以方便就近实用为原则,保障必要的科研配套建设用地,并提供优惠电价、水价。

3.3.3 健全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协调推进重点工作和实施任务,加强政策研究和督促落实。构建部门间协调机制,解决生物农业创新发展中的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建立广州市生物农业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统计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韩杨, 宁夏, 张云华.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态势与方向[J]. 发展研究, 2021, 38(5): 33-41. DOI:10.3969/j.issn.1003-0670.2021.05.006
HAN Y, NING X, ZHANG Y H. Development trend and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nd industry in China[J]. Development Research, 2021, 38(5): 33-41. DOI:10.3969/j.issn.1003-0670.2021.05.006
[2]
季凯文, 钟静婧. 我国生物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14): 1-4.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14.001
JI K W, ZHONG J J. Realistic basis and path choice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J].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7, 45(14): 1-4.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14.001
[3]
万建民. 促进生物农业快速健康发展[N]. 经济日报, 2010-08-05 (10). DOI: 10.28425/n.cnki.njjrb.2010.003710.
WAN J M. Promote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N]. Economic Journal, 2010-08-05(10). DOI: 10.28425/n.cnki.njjrb.2010.003710.
[4]
赵阳华, 尹晶. 我国生物农业发展情况回顾和发展思路探讨[J]. 中国科技投资, 2011(5): 42-44. DOI:10.3969/j.issn.1673-5811.2011.05.012
ZHAO Y H, YIN J. Review and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J]. China Venture Capital, 2011(5): 42-44. DOI:10.3969/j.issn.1673-5811.2011.05.012
[5]
季凯文, 孔凡斌. 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4(8): 42-57.
JI K W, KONG F B. Measurement and iimprovement path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a's bio-agricultural listed companies-Analysis based on three-stage DEA Model[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4(8): 42-57.
[6]
李婧文.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 2021(7): 12-14. DOI:10.3969/j.issn.1001-6139.2021.07.004
LI J W.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1(7): 12-14. DOI:10.3969/j.issn.1001-6139.2021.07.004
[7]
张弛. 生物技术提升农业产业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泰州市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实例[J]. 农学学报, 2021, 11(4): 93-96. DOI: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163
ZHANG C.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rough bio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 High Yield, High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Ecology and Safety" agriculture in Taizhou[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1, 11(4): 93-96. DOI: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163
[8]
程俊峰, 卢庆云, 陈琴苓, 徐志宏, 林雄, 黄洁容, 伍晓玲. 国内生物产业发展环境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7): 223-227.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4.07.009
CHENG J F, LU Q Y, CHEN Q L, XU Z H, LIN X, HUANG J R, WU X 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omestic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 41(7): 223-227.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4.07.009
[9]
季凯文. 国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江西科学, 2016, 34(2): 257-261. DOI:10.13990/j.issn1001-3679.2016.02.023
JI K W. Development Trends of Foreign Bio-Agricultu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J]. Jiangxi Science, 2016, 34(2): 257-261. DOI:10.13990/j.issn1001-3679.2016.02.023
[10]
杨树果, 何秀荣. 转基因作物的争论、监管与启示[J]. 农业经济, 2021(8): 47-49. DOI:10.3969/j.issn.1001-6139.2021.08.017
YANG S G, HE X R. Analysis on the debate, supervis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1(8): 47-49. DOI:10.3969/j.issn.1001-6139.2021.08.017
[11]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2019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1, 41(1): 114-119. DOI:10.13523/j.cb.2012100
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trend of global biotechnology/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commercialization in 2019[J]. China Biotechnology, 2021, 41(1): 114-119. DOI:10.13523/j.cb.2012100
[12]
杨树果.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演变与趋势[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25(9): 13-26. DOI:10.11841/j.issn.1007-4333.2020.09.02
YANG S G. Evolu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global biotech/GM crops[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0, 25(9): 13-26. DOI:10.11841/j.issn.1007-4333.2020.09.02
[13]
王宇, 沈文星. 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发展状况比较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6): 6-9. DOI:10.3969/j.issn.1002-1302.2014.06.003
WANG Y, SHEN W X.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crops at home and abroad[J].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 42(6): 6-9. DOI:10.3969/j.issn.1002-1302.2014.06.003
[14]
孙卓婧, 张安红, 叶纪明. 转基因作物研发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7): 11-18. DOI:10.13304/j.nykjdb.2017.0534
SUN Z J, ZHANG A H, YE J 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20(7): 11-18. DOI:10.13304/j.nykjdb.2017.0534
[15]
吴珊, 庞俊琴, 庄军红, 陈丽梅.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与安全管理[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22(11): 11-16. DOI:10.13304/j.nykjdb.2020.0064
WU S, PANG J Q, ZHUANG J H, CHEN L M.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safety administr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22(11): 11-16. DOI:10.13304/j.nykjdb.2020.0064
[16]
胡瑞法, 王玉光, 蔡金阳, 黄季焜, 王晓兵.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能力、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J]. 中国软科学, 2016(7): 27-32. DOI:10.3969/j.issn.1002-9753.2016.07.004
HU R F, WANG Y G, CAI J Y, HUANG J K, WANG X B. R & D ability,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form recommendation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J]. China Soft Science, 2016(7): 27-32. DOI:10.3969/j.issn.1002-9753.2016.07.004
[17]
伍冠锁, 江兴瑜, 衡燕, 张礼浩. 南京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3): 415-417.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5.03.132
WU G S, JIANG X Y, HENG Y, ZHANG L H.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Nanjing[J].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43(3): 415-417.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5.03.132
[18]
王春安, 吴军, 危紫翼, 赵宏德, 何宏斌, 陈艳萍. 中美贸易摩擦对深圳市生物农业发展的启示[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0): 12-16. DOI: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86.casb2020-0186
WANG C A, WU J, WEI Z Y, ZHAO H D, HE H B, CHEN Y P. The enlightenment of US-China trade fri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enzhen's biological agricultur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1, 37(10): 12-16. DOI: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86.casb2020-0186
[19]
柯一嘉. 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的垄断方式与对策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 2019(1): 67-76. DOI:10.3969/j.issn.1006-2815.2019.01.012
KE Y J. Study on monopoly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ultinationa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ompanies[J]. Science Economy Society, 2019(1): 67-76. DOI:10.3969/j.issn.1006-2815.2019.01.012
[20]
任静, 邹婉侬, 宋敏. 跨国种业公司并购形成的国际种业竞争新格局变化趋势研究——以知识产权为例[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7): 108-117. DOI:10.13523/j.cb.20190715
REN J, ZOU W N, SONG M. Research on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new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seed industry competition formed by the merger of multinational seed industey companies-Tak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An Example[J]. China Biotechnology, 2019, 39(7): 108-117. DOI:10.13523/j.cb.20190715

(责任编辑   杨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