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基金项目
- 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202003A06020016);中国气象局科技助力经济2020气象行业项目(KJZLJJ202002)
通讯作者
- 徐建鹏(1977-),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村信息化、农业气象服务,E-mail:20333800@qq.com.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20-11-26
2. 安徽省农业生态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2. Anhui Provinc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Big Data Engineering Laboratory, Hefei 230031, China
【研究意义】茶叶是安徽传统的经济作物之一,是重要出口创汇商品,已成为促进安徽广大山区农民增收、助力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1]。2019年,安徽茶叶种植面积18.71万hm2、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6.1%,茶叶产量12.2万t、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4.3%,茶叶一产产值达66.13亿元,居全国前列。安徽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皖西大别山地区,其中皖南山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平稳,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中国十大经典茗茶中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均产自该区[2]。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变暖,IPCC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85 ℃(0.65~1.06 ℃)[3]。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领域之一[4],茶叶种植布局、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受光温水资源的变化影响较大[5],尤其气候变暖背景下,低温冰冻、高温热害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严重制约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茶叶生长气候资源分析研究,对提升茶产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较为重要。
【前人研究进展】近年来,众多学者围绕气候变暖背景下茶树生长气候资源进行了大量研究。吉文娟等[5]研究表明,近53年西双版纳州茶叶生长季的平均气温和积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李时睿等[6]指出江南茶区茶叶生产受高温、干旱、冰冻等恶劣天气的威胁明显加重,茶叶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浙江丽水茶区具有冬暖春早,冻害少,春茶采摘早和雨热同步,春旱少,夏季热害少等气候资源优势[7];李仁忠等[8]研究发现,气候变暖背景下,浙江春茶开采时间提前了8 d左右,茶叶生产面临霜冻危害的风险加重。【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关于安徽省皖南山区茶树生长气候资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用皖南山区近50年(197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安徽省皖南山区茶叶热量、辐射和降水等气候资源时空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特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皖南茶叶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皖南地区茶叶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皖南山区(116 °38′~119 °37′E,29 °41′~ 31°30′N)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东南与浙江相接,西南和江西相邻,北以沿江丘陵平原为界[9]。皖南山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6 ℃左右,年降雨量为1300 mm[10]。安徽省皖南茶叶主产区包括池州、石台、青阳、祁门等19个市县(图 1)。
1.2 数据来源
皖南山区19个市(县)1971—201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来源于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主要包括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h)、降水量(mm)、相对湿度(%)等;1999—2019年黄山、池州地区的逐年茶叶产量数据来源于黄山市统计年鉴(1999—2019)和池州市统计年鉴(1999—2019)。
1.3 研究方法1.3.1 茶叶生长气候资源分析 一般情况下,茶树生长要求年平均气温≥ 13 ℃、≥ 10 ℃活动积温4000 ℃以上、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 以上[8]。本研究以年平均气温、≥ 10℃活动积温等作为茶叶生长热量资源,以日照时数和降水日数作为光照资源,以降水量、相对湿度等作为降水资源。
1.3.2 气候倾向率统计 气候要素的趋势变化采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元线性方程:
式中,X 为气象要素变化率,t 为时间,a 为回归常数,b 为回归系数,表示气象要素变化倾向率,其值正或负反映趋势上升或下降,b×10为气候要素倾向率,表示气象要素每10年的变化率。
1.3.3 茶叶开采期调查 不同品种茶叶开采期参照李仁忠等[8]方法调查统计,即早生种茶叶开采期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 ℃的初日,中晚生种茶叶开采期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初日。
气象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进行计算处理,采用ArcGIS10.0绘制地理分布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要素变化特征2.1.1 茶叶生长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热量资源条件是茶树生长的重要限制性因子,决定茶树的垂直和纬向分布范围、生长期长短、发育期早晚,并对茶叶产量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6]。
(1)平均气温。1971—2019年皖南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5.9 ℃,最大值为17.4 ℃(2007年),最小值为15.3 ℃(1980年),满足茶树生长对温度的要求。近50年皖南山区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增幅为0.29 ℃ /10年(图 2A),其中西南部的芜湖县和西北部的东至县增温幅度较为明显、均在0.35 ℃ /10年以上,东南部的黄山市歙县和黟县增温幅度相对较小、均在0.2 ℃ /10年左右。从空间分布来看(图 2B),皖南山区年平均气温呈一定的经向差异,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其中年平均气温高值区位于皖南山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均在16.4 ℃以上,低值区位于中东部一带、不足16.0 ℃。从茶树生长对年平均气温的要求看,皖南山区各地均能满足。
(2)≥ 10 ℃积温。茶树喜欢温暖的气候条件,一般要求≥ 10 ℃年活动积温4000 ℃以上。1971—2019年皖南山区≥ 10℃年平均积温为5386 ℃,最大值为5798 ℃(2018年),最小值为5043 ℃(1980年),不同年份间≥ 10 ℃活动积温均能满足茶树生长对热量条件的需求。近50年皖南山区≥ 10 ℃平均积温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增幅为111.7 ℃ /10年(图 3A),其中西南部的芜湖县和西北部的冬至县增温幅度较为明显、均在139.0 ℃ /10年以上,东南部的歙县和黟县增温幅度相对较小、均在82.5 ℃ /10年左右。从空间分布来看(图 3B),皖南山区年平均≥ 10 ℃积温呈现一定的经向差异,由东向西逐渐增加,其中高值区位于南部歙县、屯溪等地,≥ 10 ℃年平均积温在5500 ℃以上,低值区位于中东部的广德、宁国、太平、旌德等地,≥ 10 ℃年平均积温不足5300 ℃。
2.1.2 茶叶生长光照资源变化特征 光照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茶树的冬眠时段[12],还对茶树生长、茶叶质量有较大影响。1971—2019年,皖南山区年日照时数为1787 h,最大值为2197 h(1971年),最小值为1490 h(2015年)。近50年皖南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极显著下降趋势,降幅为57.5 h/10年(图 4A)。从空间分布来看(图 4B),皖南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不均,东部的宣城、绩溪、广德等地和西部的东至、北部的青阳年均日照时数均在1800 h以上,中部太平、石台、休宁等地年均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足1700 h。
2.1.3 茶叶生长降水资源变化特征 水分是保证茶树正常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影响茶树新陈代谢的强度,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13],自然降水是茶园水分最主要的来源。
(1)降水量。1971—2019年,皖南山区降水量以波动为主,整体呈不明显增加趋势(图 5A),增幅为13.7 mm/10年。皖南山区位于长江中下游,降水资源丰富,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在1200 mm以上,历年均值为1553.3 mm,但年际间差异较大,年降水量最小值出现在1978年、为896.7 mm,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为2284.6 mm。从空间分布看(图 5B),皖南山区降水量均值区域间差异明显,由东北至西南呈增加趋势,最小值位于宣城、广德、郎溪等地,年均降水量不足1400 mm;最大值位于屯溪、祁门、黟县、休宁等地,年均降水量在1700 mm以上。
(2)降水日数。1971—2019年皖南山区降水日数以波动为主,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际间差异较大,年降水日数最大值出现在1977年、为168 d,最小值出现在1995年和2013年、为123和122 d。从空间分布来看(图 6B),皖南山区降水日数均值区域间差异明显,由东北至西南呈增加趋势,最小值位于南陵、郎溪等地,年均降水日数不足135 d;最大值位于屯溪、黟县等地,年均降水日数在155 d以上。
(3)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通常在土壤水分适宜条件下,空气湿度高,新梢叶片大,茶叶持嫩性强,角质层薄,品质较为优良[6]。一般认为,空气相对湿度在70%~90% 时茶树生长发育正常,当相对湿度低于50% 对茶树生长发育不利[14]。1971—2019年皖南山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历年均值为78.8%,最小值为73.6%(2011年),最大值为81.6%(1977年),不同年份间平均相对湿度均在茶树适宜生长区间内。近50年皖南山区相对湿度呈极显著下降趋势,降幅为0.5%/10年(图 7A)。从空间分布来看(图 7B),皖南山区年均相对湿度空间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北部的青阳县和西部的祁门县年均相对湿度较高、均在80% 以上,南部的绩溪、歙县等地年均相对湿度为76% 左右。
2.2 气候要素对茶叶生长的影响
2.2.1 茶叶开采期变化特征 1971—2019年皖南山区早生种和中晚生种茶叶开采期均呈极显著提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4.2、3.6 d。近50年皖南山区早生种茶叶开采期历年均值为2月22日,最早出现在2017年的1月20日,最迟出现在2012年的3月13日;中晚生种茶叶开采期历年均值为2月27日,最早出现在2009年的2月6日,最晚出现在1985年的3月19日(图 8)。
2.2.2 气象因素与茶叶产量的相关性 茶叶产量受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大体可分气象条件和地区社会经济技术两个重要部分。为了研究茶叶单产和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地区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从产量中剔除,用气候变化来解释茶叶单产。根据黄山、池州等皖南地区市级统计部门公开的统计年鉴数据得到茶叶的平均产量,计算1999—2019年的皖南山区每667 m2茶叶产量与对应时间段的平均气温、≥ 10℃积温、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相对湿度的关系(图 9)。
2.2.3 气象因素对茶叶产量的综合影响 茶叶的单产量是不同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气象要素对于提高产量的效应权重存在差异。因此,对气象要素与平均每667 m2茶叶产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式中,x1、x2、x3、x4、x5、x6分别为平均气温、≥ 10℃积温、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相对湿度。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的回归系数较大,是影响茶叶单产的主要气象因素。
3 讨论本研究分析了皖南山区与茶叶生长关系密切的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素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安徽省皖南山茶区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年平均气温15.3~17.4 ℃,≥ 10℃活动积温5386~5798 ℃,适宜生长日数137~157 d,年日照时数1490~2 197 h,年降水量896.7~2284.6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3.6%~81.6%,与长江中下游其他茶产区相比,皖南山区的热量条件、降水资源总体不如浙江、江西、湖北、华南等地,但光照资源较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丰富[6, 8]。从茶叶生长对气象条件需求来看,安徽省皖南山区热量、光照、降水等资源均满足茶叶生长对气候资源的需求[8]。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皖南山区茶叶生长气候资源表现为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光照资源显著减少,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相对湿度显著降低,其变化特征与吉文娟等[5]、李仁忠等[8]研究结论较为一致。气候变暖造成皖南山区早生种和中晚生种茶叶开采期提前,但随着开采期的提前,面临霜冻灾害的风险也相应增大[8];日照时数持续减少,有利于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形成[7-8];降水量虽然呈增加趋势,但相对湿度降低趋势明显,对茶叶品质的形成有不利影响。此外,春霜冻[16-17]、高温干旱[18-20]等灾害也是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产量的重要因素。
4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皖南山区茶叶生长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其中年平均气温、≥ 10℃活动积温和适宜生长日数均增幅分别为0.29℃ /10年、111.7℃ /10年和2.7 d/10年;光照资源显著减少,年均日照时数降幅为57.5 h/10年;降水资源变化不一,其中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13.7 mm/10年,相对湿度明显降低,降幅为0.5%/10年。气候变暖造成皖南山区早生种和中晚生种茶叶开采期显著提前,提前幅度分别4.2和3.6 d/10年;气候变暖带来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变化对皖南山区茶叶产量影响较大。
[1] |
金诺, 刘冬华, 刘文睿. 安徽茶产业供应链体系优化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 37(10): 78-82. JIN N, LIU D H, LIU W R.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supply chain system for tea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J]. The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 2020, 37(10): 78-82. |
[2] |
刘瑞娜, 陈金华, 曹雯, 杨太明, 孙秀邦, 岳伟, 何令星. 基于气候指数的安徽省茶叶气候品质评价[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2): 612-618. DOI:10.13292/j.1000-4890.201902.010 LIU R N, CHEN J H, CAO W, YANG T M, SUN X B, YUE W, HE L X. Evaluation of tea climate quality based on climate index in Anhu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9, 38(2): 612-618. DOI:10.13292/j.1000-4890.201902.010 |
[3] |
侯伟, 杨昌贤, 官满元, 王立俊, 李伟光. 海口市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7, 44(8): 145-150.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7.08.023 HOU W, YANG C X, GUAN M Y, WANG L J, LI W G.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ice growth period and production in Haikou[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7, 44(8): 145-150.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7.08.023 |
[4] |
周曙东, 周文魁, 朱红根, 王传星, 王艳.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1): 33-37. ZHOU S D, ZHOU W K, ZHU H G, WANG C X, WANG Y.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10(1): 33-37. |
[5] |
吉文娟, 张利才, 张加云, 杨晓鹏.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双版纳茶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29(12): 2988-2993. DOI:10.16213/j.cnki.scjas.2016.12.039.scjas.2016.12.039 JI W J, ZHANG L C, ZHANG J Y, YANG X P.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n Xishuangbanna tea area under global global climate change[J]. Southwest China Joura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 29(12): 2988-2993. DOI:10.16213/j.cnki.scjas.2016.12.039.scjas.2016.12.039 |
[6] |
李时睿, 王治海, 杨再强, 王学林. 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现状和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2014, 32(6): 1007-1014.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6-1007 LI S R, WANG Z H, YANG Z Q, WANG X L. Analysis on production status of tea plant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tea regions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 2014, 32(6): 1007-1014.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6-1007 |
[7] |
姜燕敏, 强玉华, 项晓美, 马军辉, 胡佳. 丽水茶叶生长的优势气候资源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5): 711-714.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80512 JIANG Y M, QIANG Y H, XIANG X M, MA J H, HU J. Analysis of dominant climatic resources for tea growth in Lishui[J]. Jouran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8, 59(5): 711-714.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80512 |
[8] |
李仁忠, 王治海, 金志凤, 姚益平. 气候变化背景下浙江省茶叶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4): 106-112. LI R Z, WANG Z H, JIN Z F, YAO Y P. Climat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of tea in Zhejiang under climate chang[J]. Chinese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7, 33(24): 106-112. |
[9] |
毛行元, 徐志扬. 皖南山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 38(2): 185-190. DOI:10.13324/j.cnki.jfcf.2018.02.009 MAO X Y, XU Z Y. 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dynamic change in the mountain region of southern Anhui[J].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 2018, 38(2): 185-190. DOI:10.13324/j.cnki.jfcf.2018.02.009 |
[10] |
唐先干, 杨金玲, 张甘霖. 皖南山区降水酸性特征与元素沉降通量[J]. 环境科学, 2009, 32(2): 356-361. DOI:10.3321/j.issn:0250-3301.2009.02.007 TANG X G, YANG J L, ZHANG G L. Acidity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 flux of rain water in the hilly area of south Anhui,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9, 32(2): 356-361. DOI:10.3321/j.issn:0250-3301.2009.02.007 |
[11] |
袁丁, 李金芝, 孙慕芳, 胡肄珍. 信阳茶区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3(3): 37-38, 40. DOI:10.16593/j.cnki.41-1433/s.2003.03.016 YUAN D, LI J Z, SUN M F, HU Y Z. An analysis and valuation on climate resources of Xinyang tea area[J]. 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2003, 13(3): 37-38, 40. DOI:10.16593/j.cnki.41-1433/s.2003.03.016 |
[12] |
易亮, 陈怀亮, 张雪芬, 申占营. 豫南大别山太阳辐射变化规律及其对"信阳毛尖"茶叶品质的影响[J]. 蚕桑茶叶通讯, 2005(4): 94-96. YI L, CHEN H L, ZHANG X F, SHEN Z Y. Vari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Xinyang Maojian tea' in the area of Dabie mountains in south Henan[J]. Newsletter of Sericulture and Tea, 2005(4): 94-96. |
[13] |
李晓静, 孙云, 袁雅萍, 蒲金涌. 甘肃陇南茶叶产地与龙井茶原产地气候要素对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6): 200-203. DOI:10.11924/j.issn.1000-6850.2014-1937 LI X J, SUN Y, YUAN Y P, PU J Y. Check analysis of climate factors in Hangzhou and South of Gansu[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 in, 2015, 31(6): 200-203. DOI:10.11924/j.issn.1000-6850.2014-1937 |
[14] |
赵辉, 杜子璇, 吴骞, 金开美, 杨娜娜. 河南省茶树种植现状及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1): 102-10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501017 ZHAO H, DU Z X, WU Q, JIN K M, YANG N N. The planting statu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lant in Hen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5, 36(1): 102-10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501017 |
[15] |
余会康, 刘禄元, 李美杏, 黄如彬. 福建永福优质高山茶生长气候条件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3): 333-337.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15 YU H K, LIU L Y, LI M X, HUANG R B. Analysis of growing climatic conditions for the tea of high quality in high hills in Yongfu, Fujian Province[J]. Jouran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56(3): 333-337.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15 |
[16] |
刘瑞娜, 陈鹏. 安徽省茶叶春霜冻发生规律及风险分布[J]. 气象科技, 2016, 44(6): 1060-1065. DOI:10.3969/j.issn.1671-6345.2016.06.031 LIU R N, CHEN P.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tea spring frost and its r isk distr ibutiong in Anhui province[J].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44(6): 1060-1065. DOI:10.3969/j.issn.1671-6345.2016.06.031 |
[17] |
吴杨, 金志凤, 叶建刚, 杨再强, 胡波, 李仁忠. 浙江茶树春霜冻发生规律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4): 434-43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4.04.012 WU Y, JIN Z F, YE J G, YANG Z Q, HU B, LI R Z. Teleconnection analysis between spring frost damage on tea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pacific[J].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14, 35(4): 434-43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4.04.012 |
[18] |
韩冬, 杨菲, 杨再强, 金志凤. 高温对茶树叶片光合及抗逆特性的影响和恢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3): 297-30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6.03.005 HAN D, YANG F, YANG Z Q, JIN Z F. Effects of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and recovery on photosynthesis and stress tolerance of tea leaves[J].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16, 37(3): 297-306.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6.03.005 |
[19] |
娄伟平, 肖强, 孙科, 邓盛蓉, 杨鸣. 浙江省茶树高温热害风险区划[J]. 茶叶科学, 2018, 38(5): 480-486. DOI:10.13305/j.cnki.jts.2018.05.005 LOU W P, XIAO Q, SUN K, DENG S R, YANG M. Heat stress risk regionalization of tea plant in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8, 38(5): 480-486. DOI:10.13305/j.cnki.jts.2018.05.005 |
[20] |
何辰宇, 李蓓蓓, 杨菲. 高温干旱对茶叶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4): 215-217.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04.059 HE C Y, LI B B, YANG F. Effect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on tea production and solutions[J].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 44(4): 215-217.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04.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