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JY01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GD19YYJ0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A1515012218);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人才项目“青年导师制”(R2019QD-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2FJYB059);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十四五”新兴学科团队项目(202124TD);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基金产业专项项目(202142)
作者简介
-
张磊,博士,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粮食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乡村产业发展与咨询规划等。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决策咨询课题等10多项;作为主研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软科学项目、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等各类课题多项。在《经济纵横》 《农村经济》《American Journal of Rural Development》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主笔撰写的5篇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政府发文采纳,相关报刊评论文章获得农业农村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同花顺、南方+ 等全文转载。
张磊(1988—),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allenzhang8616@163.com; 周灿芳,博士,所长,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广东省蔬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规划、都市农业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研究——以广东为例》《区域农业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专著2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国家及省工程咨询一、二等奖等近10项.
通讯作者
- 周灿芳(1974—),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都市农业与资源区划,E-mail:442440748@qq.com.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22-12-02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倾向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品质化、功能化和价值化的明显特征。粮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2]。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小麦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优质专用小麦为主,大米则以泰国的高端大米为主。截至2022年10月海关数据,我国稻米进口数量累计已达544万t,较上年同期增加39%,已超过2021年全年稻米进口量且突破配额的532万t,其中高端大米进口增幅高达15.29%,证实我国粮食市场的高端需求越来越旺盛。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引致粮食生产受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3],加之土壤退化、面源污染、资源短缺、气候恶化及国际贸易保护等内外因素交织[4],迫切需要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1]。黄季焜等[5]认为“十四五”乃至2050年我国粮食产业主要向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对粮食的高价值产品、多功能需求(如生态、景观、旅游、文化等)也将成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增长点。杜磊等[6]认为,从组织形式看,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对粮农、粮食产业的赋能,形成粮食产业加工集聚区与地方经济的协同高质量发展。王一鸣[7]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从“数量追赶”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迈向“结构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张军扩等[8]提出注重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延长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简言之,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9]。从发展内容来看,高质量发展囊括经济、民生、生态、安全等多元维度,发展目标为更高效率、更加健康、绿色可持续[10]。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含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目前,学术界认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强,绿色优质、低碳、营养和健康更加深化[11]。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关注粮食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合意性[4],也愈发重视激活粮食产业的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康养功能和社会功能[12]。程国强[13]指出高质量发展内涵上包括“高质量供给与需求”“高质量资源配置与投入产出”“高质量区域联动和收入分配”。还有学者从供给侧角度,提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14-15]。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居民对绿色安全、口味多元、高品质的粮食产品消费意愿更强烈,但较之于广东及全国其他地区而言,大湾区在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面临更多的独特性、复杂性、规则性和风险性问题。如何基于广东省情、农情及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探索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十分必要,为此,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好如下问题:大湾区粮食产业的现状如何,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哪些问题;新时期大湾区如何在坚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下,探究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尤其在当前国际地缘冲突频发和国际贸易不稳定背景下,如何基于大湾区粮食产业短板和问题,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上述问题的解决,不仅对促进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也对“十四五”及更长时期持续提升大湾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高度集中的现代化城市群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1 粤港澳大湾区粮食生产变迁与现状 1.1 粮食产量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粮食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总产量由2000年的498万t下降至2020年304万t,降幅为39%,其中稻谷产量由2000年的491万t下降至2020年的265万t,降幅为46%。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99%下降至2020年的87%(图 1)。从大湾区不同地市来看,粮食生产集中度不断提升。2000年,肇庆、广州、江门和惠州的粮食产量占比较高,4市产量约占大湾区粮食总产量的82%,其中稻谷约占全湾区稻谷总量的83%;2005—2020年,肇庆、佛山、东莞和广州的总粮食产量占比较高,由2005年的91%提升至2020年的97%,其中4市稻谷占比也由2005年的91%提升至2020年的97%(表 1)。
1.2 粮食播种面积
2000—2020年大湾区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总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96.64万hm2下降至2020年的54.53万hm2,降幅为43.5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由2005年的55.46万hm2降至2020年的46.11万hm2,降幅为16.86%。稻谷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呈现波动中增加的态势,由2005年的77.24%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84.56%。从大湾区不同地市来看,2000年,肇庆、江门、惠州和广州4市粮食播种面积占比较高,由2000年的83%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96%;4市稻谷总播种面积占大湾区稻谷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也逐步由2005年的91%提升至2020年的97%(表 2)。
2 粤港澳大湾区粮食生产条件 2.1 光热水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水稻等粮食作物生长。其中,年均日照时数在1 587.27~2 050.59 h,平均为1 782.04 h,以沿海地区年均日照时数较高;大湾区年均气温在13.69~23.19℃,平均为21.60℃,除山区外其他地区年均气温较高;水资源方面,大湾区降水充沛,年均降水在1 429.78~2 558.73 mm之间,平均为1 885.93 mm(表 3)。
2.2 耕地资源
2.2.1 耕地面积 从近10年耕地演化情况来看,中国土地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大湾区耕地总面积为12 763 km2, 2020年耕地实有面积为12 187 km2、其中香港仅有48 km2; 2020年大湾区耕地面积比2010年减少576 km2,降幅约为5%。2020年水田和旱地面积分别为8 719 km2、3 468km2,比2010年分别减少270、306 km2,降幅分别为3%、8%。大湾区内地九市适宜水稻种植的水田面积为8 694 km2(表 4)。
从大湾区耕地空间分布(图 2)来看,江门、惠州、肇庆和广州耕地面积较大,2010、2020年4市耕地总量分别占大湾区耕地总量的79%和78%;从不同地区的耕地变化来看,2010—2020年除佛山的水田面积和耕地总量增加外,其他地市耕地面积均有减少。
2.2.2 耕地地形 粤港澳大湾区有平原、丘陵和山地种类地形。从耕地所处地形(图 3)可以看出,大湾区85%以上的耕地处于平原,其中9.9%的耕地处于海平面以下,有3.65%和0.34%的耕地为丘陵和山地。值得一提的是,大湾区不少耕地被开发为星罗棋布的鱼塘。2020年数据显示,大湾区内地九市中淡水池塘养殖面积约17.25万hm2,占全省池塘养殖总面积的67.4%,养殖产量277.78万t,占全省池塘养殖总产量的63.7%。
2.3 农田水利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73.2万hm2下降至2020年的49.9万hm2,降幅为3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呈增加态势,从2000年的380 hm2增加至2020年的12.7万hm2,增长约70倍(表 5)。
2.4 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
粤港澳大湾区稻谷生产成本与收益如表 6所示。2005、2010、2015、2020年,大湾区水稻生产总成本分别为7 346.70、11 328.90、18 802.80、20 283.15元/hm2,均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每公顷稻谷净利润分别为2 441.63、2 523.30、-33.15、-876.45元/hm2,种植利润较全国更早跌入负收益阶段,尤其早稻更明显。
3 粤港澳大湾区粮食消费状况
广东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最大的粮食主销区,近年来年均粮食缺口高达3 800万t以上。以2020年粮食实际消费为例,全省粮食缺口高达3 884.2万t,而全省粮食产量仅为消费量的24.2%。在粮食消费结构方面,饲料用粮占50%,口粮消费占38%,其他主要为工业及种子用粮。此外,大湾区还存在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分布上的严重不均衡。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约为8 640.22万人,比2015年增加978.28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2.6%,广东作为最大粮食主销区,多年来一直通过“内外循环”维系粮食消费平衡,进口粮食类型主要是稻米,2018—2021年广东进口大米数量接近全国总进口量的50%(表 7)。
2015—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口粮消费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由2015年的812.7万t增加至2020年的1 003.1万t,增幅为23%,年均增长率约5%。从不同品种粮食消费来看,2015—2020年大湾区稻谷、薯类、豆类消费总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分别占口粮消费总量的90%以上、1%左右、6%~7%之间。从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来看,2015—2020年各地区的稻谷、薯类和豆类消费总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的口粮、稻谷、薯类和豆类的消费总量均较大(表 8)。
4 粤港澳大湾区粮油加工产业现状 4.1 粮油加工产业概况
粮油加工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延伸粮食产业链、拓宽价值链和保障供应链的重要途径。2021年,全国重点粮油企业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广东14家会员企业获得“50强”“10强”称号,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粮油企业占比高达100%,全省被纳入“国家粮油统计信息系统”的粮油加工企业771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8家、占6.2%,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78家、占10.1%,民营企业645家、占83.7%;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 804.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 118.8亿元,利润总额159.6亿元,销售利润率5.12%。目前,已在东莞市麻涌镇、虎门镇等地形成了大湾区粮油加工产业集聚区,尤其是麻涌镇粮油产业聚集基础良好,其粮油加工年产值近320亿元,与天津港、张家港并列为全国三大粮油生产立基地,丰益国际、嘉吉和路易达孚等世界级三大粮商均在麻涌设基地,涉及小麦、大豆、油脂等仓储及面粉、饲料、食用油等加工产业。
4.2 粮油加工企业特点一是大湾区粮油加工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21年,大湾区内地九市粮油加工企业产值达2 098.7亿元、占广东的74.8%,粤西地区同类企业产值和占比分别为436.9亿元、15.6%,地区粤北分别为184.3亿元、6.6%,粤东地区则分别为84.6亿元、3.0%。二是饲料加工业在粮油产业中地位突出。饲料加工业占广东粮油加工产业整体产值约38.5%,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占26.5%,粮油食品加工业占18.9%,稻米及小麦粉加工业分别占5.6%和4.5%,其他占6.0%。三是民营企业行业重要性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占广东粮油加工产业的比例高达82%,民营粮油企业产值占全省的52.7%,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分别占40.6%、6.7%。四是规模以上加工企业龙头带动效应明显。广东粮油加工及饲料产业以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为主,2021年,全省203家日均400 t以上产能企业的年产值为2 172.9亿元,占全省77.5%;食用植物油日产能400 t以上企业占全省98.0%,小麦粉和饲料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占全省88.5%、88.2%。
5 粤港澳大湾区粮食产业存在问题 5.1 粮食供需结构失衡,供给数量与质量潜力挖掘不够一是从数量来看,大湾区粮食产量严重低于湾区居民消费量。2020年大湾区耕地实有面积12 187 km2,其中香港仅48 km2,内地九市中适宜水稻种植的水田面积为8 694 km2,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日益增加,与粮争地问题日渐突出。同时,由于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种植对大湾区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竞争,造成耕地租金持续上涨。二是从粮食供给质量来看,目前大湾区乃至全国整体稻米市场品牌化、绿色化、高端化、特色化的产品依然严重短缺。大湾区居民对绿色优质粮食消费需求持续走高,尤其符合岭南居民消费习惯的软香长粒型优质油粘籼米更是供不应求,目前仍需从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大量进口。此外,大湾区乃至广东水稻种植中过量使用化肥与农药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尤其是返青肥和促蘖肥期间投入过量,引致水稻无效分蘖多、成穗率低等问题;加之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统防统治滞后使得农药防控病虫害难以整体协同、低效严重。三是在消费方面,大湾区内地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港澳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且在大湾区内部尚未形成农产品质量追溯和食品安全信息通报体系。
5.2 粮食生产成本持续高企,机械化与社会化服务短板突出近10年来,大湾区粮食生产成本包括人工、田租、物质与服务费用等持续上涨,较国内其他地区明显偏高,其中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已成为侵蚀种粮收益的主要因素。在农业机械化方面,2020年广东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67 W/hm2,低于浙江的2.11 W/hm2。广东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65.7%,比浙江低6个百分点,尤其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5.3%,比浙江低10.2个百分点,其中广东水稻机械化插秧率不足30%,而江苏、浙江等省机插秧率则分别高达70%、56%以上;广东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24.2%,比浙江低22个百分点。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是大湾区乃至广东全省种植业的短板,浙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社为6 104个,而广东仅1 665个;广东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企业仅924家,远低于浙江的2 003家;其他服务组织,广东有1 356个、仅为浙江的39.3%,服务对象也仅有浙江的56.15%。水稻机烘干也是目前大湾区乃至广东水稻机械化的严重短板,2021年全省水稻烘干率不足25%,尤其大湾区内的肇庆、惠州、江门等地机械化烘干明显不足,由于水稻收割前后多发连阴雨天气,种粮大户等新收稻谷因无法及时晾晒而发霉变质的现象屡见不鲜。
5.3 粮食储备方式和主体单一,“优粮优储”和应急保障力不足大湾区乃至我国粮食储备主要以政府储备粮为主,长期依托国有企业的超大规模储备使得财政压力过大,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则普遍依靠市场主体开展粮食储备,如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政府储粮约占8%,农场和相关企业自储率分别为50%和42%[16-17]。国外依托私有企业开展的粮食储备对我国或不具有完全的可参考性,但目前我国社会和市场储备确实占比较低,尤其是在后疫情时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不确定性压力扰动下,大湾区城市和农村居民自储蔬菜及粮食储备周期分别仅为3 d和17 d。此外,在粮食收储中缺乏对水稻品种及优质稻米的差异化分储机制,难以在储存环境、加工等方面保障“优粮优储”“优粮优加”。
5.4 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对高质量发展引领效应较弱粮食加工业是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虽然大湾区粮食生产不占优势,但粮油加工与储备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目前大湾区粮油加工企业生产经营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一是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粮油购销与加工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大宗粮食交易对资金需求量较大,而大湾区乃至广东全省粮油加工企业80%以上属于民营企业,较难获得政策性银行贷款,且农业加工利润率较低、抵押流通性差、发展规模受限等原因,受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和金融抑制较为明显。二是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空间受侵蚀严重。受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全球事件影响,逆全球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粮食和能源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引致全球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在突发重大安全事件下跨境跨地区物流运输受阻,直接导致企业运输成本、材料采购成本大幅增加。三是专业人才短缺、用工难。粮油加工作为传统民生微利行业,在薪酬待遇、工作氛围等方面较之其他非农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且粮油加工企业普遍缺乏高级技术人才。此外,民营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囿于守旧的家族式经营,也对专业化经理人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滞后。四是用地指标落实难。大湾区粮油加工企业普遍面临厂房、仓库等空间严重不足问题,随着大湾区持续净输入的人口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粮油加工企业面临扩建厂房和仓储等永久性设施和用地指标难题。五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目前,广东粮油加工企业80%以上为民营企业,规模小、体系散、竞争力弱、现代企业制度滞后、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不少企业缺乏产品及技术研发能力,甚至没有设置研发部门。
6 促进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6.1 逻辑驱动机制政策设计需以政策目标为基础和依据[18],促进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多个变量共同影响的目标函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数量也要质量,以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为导向,重视延伸粮食产业链、拓展价值链、保障供应链,并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合意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粮食产业的衔接与融合。鉴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广东粮食产业面临产销空间不平衡的严峻问题,在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粮食市场,构建稳定、高效、安全的粮食长效保障体系。“优粮优产”是满足消费者绿色、无公害和高品质需求的重要前提,而产业链的延展、价值链的拓宽是农民增收与企业获益的核心环节,两者是“优粮优产”和“优粮优加”的两大主体。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对大湾区粮食产业产、加、销、储有机协同,是推进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驱动机制与核心要义(图 4)。在延伸粮食“三链协同”要求下,打造大湾区粮食产业的品牌价值链,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实施主体和驱动要素以优质为导向,紧密联结农民、合作社、收储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形成全产业链上的闭环运营,才能达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消费者获益的目标。
做好粮食应急保障和供应链稳定。由于大湾区人口密度高、粮食资源禀赋不足等因素制约,建立应急和常态相结合的大湾区粮食储备体系至关重要,为此要做到“优粮优储”。按照“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紧紧围绕大湾区粮食市场需求,整合区域内骨干粮食企业,为匹配人口增长需求,服务大湾区建设战略大局、惠及全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打造“珠江粮食走廊”的关键支柱。应筹划建设大湾区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发挥协同保障和应急作用。注重大湾区粮食产业多功能属性发挥。除营养功能外,大湾区粮食生产还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属性,诸如在减碳固碳、环境净化、生态美化、农业文化传承等综合性功能不容忽视,在“双碳”目标下更应发挥其内在的“生态链”和“生态圈”的互动优势。
6.2 对策建议6.2.1 粮食生产:以“优粮优产”为基础,增加绿色优质粮源供给 一是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提升大湾区稻米绿色化水平。“种好一半利、秧好一半谷”,应持续加大对优质稻米品种的选育和科技创新,加大丝苗米全产业链的高质量支撑,推进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稻米品种创新。应加强水稻绿色防控与节本增效,大力推进实施“三控”技术,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集成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19]。可借鉴浙江“肥药两制”改革经验,试点推进大湾区内地九市全链条式农业绿色化“证码改革”,对大湾区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建立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二是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助力粮食提质增效,构建大湾区“一廊多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等方向溢出效应[20]。充分利用大湾区耕地富含硒元素的得天独厚优势,加大对富硒水稻的产业化开发[21]。三是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湾区冬季良好的气候资源大力推进冬种粮食生产,尤其注重惠州、江门、肇庆等地冬种马铃薯及鲜食玉米潜力开发;另一方面,探索特色化的渔稻共作模式。渔稻共作是大湾区提升粮食产量的潜力板,“渔稻模式”能够实现水稻有效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实现养分循环与有序利用,不仅能够缓解全省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问题,还能够有效解决水产尾水处理、环境保护等问题,实现水产养殖与粮食安全协同互促,“一水两用、一塘双收”模式。
6.2.2 大力开展粮食生产“双强”计划,建设中国式粮食全产业链现代化先行区 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大湾区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一是要提升水稻机插秧机械化率。浙江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双强”成功经验表明,科技和机械化是粮食生产提升效益和效率的核心,唯有通过“机器换人”才是抑制成本上涨的最可行路径,通过机械化“引擎”赋能,建立符合大湾区实际的适用农机具需求清单,重点补齐水稻机插秧及马铃薯机收方面机械化率。二是注重推进农机农艺的融合和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22],优化育秧育苗、粮食烘干、稻米加工、机库棚等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和规划布局。此外,在财政支持补贴方面,可借鉴浙江、江苏对重点农机具施行累加定额补贴,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范围和标准。三是试点建设中国式粮食全产业链现代化先行区。充分利用大湾区粮食加工企业及其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推进粮食烘干、贮藏、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实现大湾区水稻产加储销全过程的一体化和标准化,并推进水稻收获后烘干贮藏加工一体化建设,加大对合作社、种粮大户的烘干机购置补贴,布局以水稻专业村、专业镇为中心的粮食烘干与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6.2.3 粮食流通与储备:建立常态化与应急协同的粮食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双循环”粮食流通产销协调机制。立足于“双循环”战略视角,国内布局战略性的产销合作机制,创新跨省建库、跨省收储、补贴共赢;充分研究国际粮食市场,支持大湾区有潜力的粮油企业做大做强,学习国际大型粮商的一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粮油企业在国外建设粮食“飞地”。二是建立大湾区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议充分利用东莞市麻涌镇粮油产业聚集及区位优势,打造华南最大粮油结算基地和食材加工配送基地。还应结合突发公共事件中居民消费特点,在储备与分销类型上满足原粮、小包装散粮、粮种等多方面需求;大型储备点在高质量储备原粮的同时,还应由国家部委、省级政府及大型制种公司等多部门参与,统筹协调开展粮种应急储备。此外,还应加强饲料粮的储备布局和重点区域保障,适度鼓励加强民间粮食自主储备。三是积极推动粮油加工行业集聚发展,充分利用大湾区海港、高速公路和铁路等粮食物流通道优势,在港口等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建成若干粮油加工产业园区,提高粮食物流周转效率,减少粮食运输损耗,推动大湾区粮油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四是打造大湾区粮食产业供需协同信息产业链。加强粮食智慧物流建设,提高粮食储备与应急调运协同能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粮食产销智慧物流监测平台,推进粮食跨区域调运、分配、物流和配送的时效性。针对大湾区城市群及重点城市,应建立供需动态台账,包括重点用户、重点储备、加工与流通企业清单名录,以备不时之需进行扩产增能。
6.2.4 粮食加工:以“优粮优加”为引擎,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增值 粮油加工企业是联结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主体,也是实施“优粮优加”“优粮优价”“优粮优储”的核心。一是重点打造龙头企业,加大对粮油加工企业的财政及金融支持力度。对产品竞争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在项目融资、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优先解决。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粮油加工龙头企业,聚力打造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一批知名粮油加工产品品牌,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领粮食加工企业发展提质增效。二是增强粮食资源掌控能力。以“双循环”战略为契机,提升大湾区外向型粮食长效安全保障机制。国内市场方面,支持大湾区粮食重点企业与主产大省建立粮食安全长效保障机制,建设跨省粮源基地。国际市场方面,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丰富粮食进口来源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粮食产业链与供应链合作体系,分散进口风险,提升国际粮食资源掌控能力。
6.2.5 粮食消费与品牌建设:推进政府与市场协同建设湾区粮食产业品牌 一是推动建立大湾区统一的大市场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现食品安全与港澳标准对接,打造大湾区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粮食产供销体系,形成一批国际上具有影响力、话语权的先进标准,以标准化带动广东甚至更多地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夯实品牌培育基础。把品牌打造作为推进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之一,以大湾区丝苗米专业村(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产业集群为重点,打造精品区域公用品牌。完善大湾区优质丝苗米标准制定,鼓励市、县根据优质丝苗米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等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产品和服务品牌[23]。三是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管理、监督与推介机制建设。统筹布局线上线下渠道,完善农业品牌协作机制,推动优质丝苗米标准化生产。鉴于大湾区居民人口密度高和居民日常储粮低的习惯,有针对性地打造城乡多元立体化购销渠道,保障供应链平台、电商平台、新零售平台、大型农批市场等无缝对接。提升大湾区经营主体品牌营销能力,内地九市在协同情况下,可以依托农民丰收节、丝苗米文化节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推介宣传优质品牌[23]。此外,重视发挥大湾区农业的多功能属性,重视农业公园、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稻米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发掘和融合,强化诸如丝苗米等品牌文化价值赋能。
[1] |
罗光强. 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行为逻辑与行动战略[J]. 中州学刊, 2022(10): 34-41. LUO G Q.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od economy: Connotative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 logic and action strategy[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22(10): 34-41. |
[2] |
张务锋. 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N]. 人民日报, 2021-09-22(007). DOI: 10.28655/n.cnki.nrmrb.2021.010059. ZHANG W F. Make "China's rice bowl" better[N]. The People's Daily, 2021-09-22(007). DOI: 10.28655/n.cnki.nrmrb.2021.010059. |
[3] |
张磊. 粮食主产区水稻规模种植效率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8. ZHANG L. Study on the scale planting efficiency of rice in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of China[D]. Changsha: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8. |
[4] |
高维龙. 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1. DOI: 10.27162/d.cnki.gjlin.2021.007436. GAO W L. Research on driving mechanis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grain industry[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21. DOI: 10.27162/d.cnki.gjlin.2021.007436. |
[5] |
黄季焜, 解伟, 盛誉, 王晓兵, 王金霞, 刘承芳, 侯玲玲.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及2050年中国农业发展展望[J]. 中国工程科学, 2022, 24(1): 29-37. HUANG J K, XIE W, SHENG Y, WANG X B, WANG J X, LIU C F, HOU L L. Trends of global agriculture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agriculture toward 2050[J]. Strategic Study of CAE, 2022, 24(1): 29-37. |
[6] |
杜磊, 支大林, 张友祥. 新发展阶段农业的三个构成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J]. 经济纵横, 2022(2): 97-103.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2202097 DU L, ZHI D L, ZHANG Y X. The three component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agriculture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J].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22(2): 97-103.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2202097 |
[7] |
王一鸣. 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 管理世界, 2020, 36(12): 1-13.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0.0179 WANG Y M.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0, 36(12): 1-13.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0.0179 |
[8] |
张军扩, 侯永志, 刘培林, 何建武, 卓贤.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 管理世界, 2019, 35(7): 1-7.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90711.001 ZHANG J K, HOU Y Z, LIU P L, HE J W, ZHUO X.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strategic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19, 35(7): 1-7.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90711.001 |
[9] |
金碚.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4): 5-18. DOI: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8.04.001 JIN B. Study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conomics[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8(4): 5-18. DOI: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8.04.001 |
[10] |
张占斌, 毕照卿. 经济高质量发展[J]. 经济研究, 2022, 57(4): 21-32. ZHANG Z B, BI Z Q.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22, 57(4): 21-32. |
[11] |
陈燕.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东南学术, 2020(1): 176-183. DOI:10.13658/j.cnki.sar.2020.01.019 CHEN Y. Research on food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2020(1): 176-183. DOI:10.13658/j.cnki.sar.2020.01.019 |
[12] |
张露, 罗必良. 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质规定与策略选择[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5): 84-92. DOI:10.16240/j.cnki.1002-3976.2020.05.012 ZHANG L, LUO B 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 Essential regulation and strategic choice[J].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2020(5): 84-92. DOI:10.16240/j.cnki.1002-3976.2020.05.012 |
[13] |
程国强. 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 中国粮食经济, 2019(9): 54-59. CHENG G Q. Thoughts on promot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ain industry[J]. China Grain Economy, 2019(9): 54-59. |
[14] |
高强. 农业高质量发展: 内涵特征、障碍因素与路径选择[J]. 中州学刊, 2022(4): 29-35. GAO Q.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bstacles and path choices[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22(4): 29-35. |
[15] |
XIANG Z D, HAN Z, XIE W, WANG G X, FAN Z. Risk evaluation of the grain supply chai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21, 11(30): 123-131. DOI:10.1080/13675567.2021.2009450 |
[16] |
DHRUV B, OORVI Y. Enhancing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with Blockchain: Food supply chain[J]. Journal of Global Economy, Bu sine ss and Finance, 2022, 4(7): 277-283. DOI:10.21275/SR22401220948 |
[17] |
BEN H T, El B H. Impacts of the Russia-Ukraine War on global food security: Towards more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ood systems?[J]. Foods, 2022, 11(15): 2301. DOI:10.3390/foods11152301 |
[18] |
孔祥智. 农业政策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KONG X Z. Agricultural Polic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4. |
[19] |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2021-12-10. Notice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Action Plan to Implement the Action of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iculture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Vigorously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2021-2025)[EB/OL]. Website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2021-12-10. |
[20] |
王进, 李宁. 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22, 49(10): 164-17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2.10.019 WANG J, LI N. Study on the coupling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2, 49(10): 164-17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2.10.019 |
[21] |
CHEN N, ZHAO C H, ZHANG T H. Selenium transfor mation and selenium-rich foods[J]. Food Bioscience, 2021, 40: 100875. DOI:10.1016/j.fbio.2020.100875 |
[22] |
石保纬, 王田月, 梁盛凯, 陆泉志, 陆宇明, 周文亮, 范稚莲, 莫良玉. 产业结构与聚集视角下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 46(5): 165-17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9.05.023 SHI B W, WANG T Y, LIANG S K, LU Q Z, LU Y M, ZHOU W L, FAN Z L, MO L Y.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Guangxi agriculture based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lustering[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 46(5): 165-17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9.05.023 |
[23] |
杨晓晶. 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N]. 中国食品报, 2022-06-16. YANG X J.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issued the pla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brands[N]. China Food News, 2022-06-16. |
(责任编辑 邹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