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基金项目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十四五”新兴学科团队项目“产业经济与都市农业团队”(202124TD);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Y0203)
作者简介
- 代丽娜(1987—),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都市农业与区域协同发展,E-mail:375138335@qq.com; 杨琴,博士,助理研究员,人力资源管理师,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室专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华人华侨与乡村振兴、数字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其他课题3项,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奖论文类三等奖等奖励.
通讯作者
- 杨琴(1988—),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E-mail:304629450@126.com.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22-11-30
【研究意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国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并于2010年开始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也逐渐成为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综合性产业体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广东省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经济影响作用逐渐凸显,2020年广东有乡村休闲经营主体8 013个,乡村休闲从业人员达57.89万人,乡村休闲接待游客1.24亿人次,营业收入143.7亿元[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相匹配,需要发展都市农业[2],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3]。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4],也是城市休闲消费外延扩张和农业功能转型下的产物,其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随着休闲农业主体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因此,系统研究休闲农业的空间格局,可为乡村休闲旅游评价、资源配置和布局优化提供重要参考[5]。
【前人研究进展】休闲农业的发展一开始就与振兴当地经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多数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对农村的经济与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6-11]。Allali[12]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农民收入的可靠来源。李彬彬等[13]认为,休闲农业示范县对农村经济贡献显著,具有累积效应。张凝[14]认为,现阶段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是做好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以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易能等[15]分析全国星级企业发现,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以及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关联较大。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影响也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Walford[16]就不同类型的景区进行了缓冲区分析,发现景区5 km范围内适合乡村旅游发展。Sue[17]发现距离城市50~100 km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对于城市居民具有较强吸引力。Sanjay[18]认为休闲农业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因素会影响休闲农业主体进行区位布局。刘传喜等[19]通过研究杭州乡村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及发展现状,提出区域交通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条件、资源与环境是影响旅游开发主体产生空间集聚的关键因素。潘友仙等[20]对海南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进行测算,将海南休闲农业划分为5个功能区。马斌斌等[21]以全国首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研究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国的分布呈现2个高密度区和3个次级高密度区。樊念等[22]对贵州省三星级及以上农家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星级农家乐表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特征,呈团簇状分布格局,均以贵阳市为中心分布。潘今琬[23]认为洛阳应以市区为中心,利用快速通道或者高速公路串联市内的景点(区),再细化到各景区与休闲农业点联结成片,形成城市圈层和乡村圈层。上述研究丰富了休闲农业研究的相关成果,深入探究了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以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为主,呈现跨学科、理论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趋势。但已有研究以探讨休闲农业与经济关系、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影响因素为主,未能提出合理空间布局,研究结论缺乏应用性。梳理文献发现,目前还未有学者就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农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
【本研究切入点】2021年,《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聚焦农业多功能开发,建设珠三角都市农业休闲核心区。2022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构建“4321”乡村休闲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着力推动城边、景边、海边、村边“四边”,交通干道、碧(绿)道、南粤古驿道“三道”,少数民族特色居住区、古镇古村特色村落“二特”,“一园”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园区等乡村休闲区(带)建设,以产业发展思路引领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本研究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和GIS分组分析方法对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样本,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各县(市、区)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接待人次,揭示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索适宜建设都市农业休闲核心区的区域,为推动大湾区内地九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16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样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具备农业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是广东省发展农业休闲的重要举措。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文件要求,2022年起各地市要相应开展市、县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单位创建认定工作,并作为省、国家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单位申报的前置条件。休闲农业营业收入、接待游客人次是反映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最直观的指标,本研究区域2021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接待游客人次来源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所有地图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底图未修改。
1.2 研究方法1.2.1 最邻近点指数 最邻近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ex)是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能很好地反映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22]。计算方法是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
式中,R为最邻近指数; r1为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可通过ArcGIS软件计算得出;rE为理论最邻近点距离;n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数量;A为研究区域面积。R=1时为随机分布,R<1时为集聚分布,R>1时为均匀分布。
1.2.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用来分析点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间位置的发生概率,核密度值越高则事件发生概率越高,点越密集。计算公式为:
式中,F(x)为核密度函数;xi为第i点的地理坐标;k为核的权重函数;h为核密度函数的带宽。F(x)值越大,表明分布越密集[24]。
1.2.3 GIS分组分析 分组分析(Grouping analysis)是将客体按研究要求进行分类编组,使得同组客体之间的差别小于各种客体之间的差别,该方法同时考虑了研究单元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属性因素,对研究单元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分类结果能够实现组内最大相似、组间最大差异性[25]。本研究利用ArcGIS10.2中的分组分析工具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县(市、区)进行分组分析,能直观地根据县(市、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年营业收入、年接待人次进行分组。
2 结果与分析 2.1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现状分析由表 1可知,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乡村休闲产业接待游客7 972.29万人次,营业收入94.16亿元。从各市数据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呈现不均衡分布,其中,广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最好,2021年休闲农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位居第一,分别为2 794.01万人次、653 765.94万元,占比分别为35.05%、68.29%;而肇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相对较弱。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是休闲农业的排头兵,也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为了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原农业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开始实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定。广东省自2013年开始培育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培育457个示范点(国家级19个),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160个(国家级10个)。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看,数量最多的地市依次是惠州、广州、肇庆(表 1)。值得注意的是,肇庆、中山、东莞等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较多,但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次较少。
2.2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旅游资源丰富,有示范点、美丽休闲乡村、美丽田园、农业公园等,通过对比发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最早,覆盖范围最广。因此本研究选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空间分析。
2.2.1 空间分布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如图 1所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大部分分布在城郊农业县(市、区),其中示范点数量较多的县(市、区)依次为博罗县、斗门区、从化区,所占比例分别为7.50%、5.63%、5.00%。运用最邻近指数R定量分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ArcGIS10.2中的near工具计算得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为7.90 km,理论预期最邻近距离为9.27 km,最邻近指数R=0.85<1,说明示范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凝聚分布状态。
2.2.2 空间分布密度 利用ArcGIS10.2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图 2)显示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如下:示范点分布呈现1个“Y”状高密度区和2个点状次高密度区,高密度包括广州南沙区、佛山禅城区和高明区、惠州博罗县、东莞北部、中山中部以及珠海斗门区,次高密度区一个位于广州从化区,另一个涉及惠州惠东区、惠阳区和惠城区部分区域;示范点在大湾区内地九市的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征。从核密度分析结果看,高密度区和次高密度区为适宜建设都市农业休闲核心区的区域。
2.3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分组分析
大湾区内地九市各县(市、区)2021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接待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见表 2。当伪F统计量达到最大值时,分组达到最优解。利用ArcGIS10.2中的Grouping analysis工具,计算伪统计量,确定分组数为3组,以县(市、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营业收入、接待人次为分析内容进行分组分析,分组结果如下(图 3):一等组为广州从化区,是休闲农业发展最好的组别。从化区2021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次为研究区域最高,且远高于第二名龙门县营业收入和斗门区接待人次,该区还是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拥有8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二等组包含广州增城区、惠州博罗县、东莞市、中山市、佛山顺德区、珠海斗门区和江门新会区,是休闲农业发展次好的组别,这一组别2021年的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区域(县、市、区)有5个,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超过500万人次的区域有4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超过7个的区域有6个。分组分析同时考虑了研究单元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属性因素,因此,二等组还在空间上形成了“增城-博罗-东莞”“中山-顺德区-斗门-新会”两片集聚区。三等组为其他区域。从分组结果看,一、二等组所包含的区域适宜建设都市农业休闲核心区。
2.4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2.4.1 区位条件 休闲农业是一种面向城市区有休闲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以城市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短途旅游为主,其发展与区位条件紧密相关。本研究使用ArcGIS软件对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范围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 3)显示,城市总体规划缓冲区0~10 km范围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最多,为49个,占比30.63%;其次是缓冲区10~20 km范围内,示范点35个,占比21.87%;再次是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示范点23,占比14.37%。可见,大湾区内66.87%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均在这3个范围内。此外,城市总体规划缓冲区20~30 km范围与30~40 km范围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没有变化,表明缓冲距离超过20 km后,区位条件随着距离的变化不明显。由此可见,城市总体规划缓冲区20 km范围内适宜发展休闲农业,此区域与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2个组别相似。
2.4.2 经济发展水平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休闲农业旅游点的分布[26]。由表 4可知,大湾区内各县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核心和外围的发展不平衡,2021年核心六市的平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外围地区的4.42倍。运用SPSS软件将各县区的休闲农业营业收入、接待人次、示范点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 5)表明,示范点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在0.01的水平上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41,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的重要因素,如广州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核密度高的区域。营业收入、接待人次与地区生产总值无相关性,考虑到营业收入、接待人次为2021年数据,该年度休闲农业受到疫情影响,地方疫情防控政策以及倡导两点一线生活方式对数据造成了影响。
2.4.3 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必要条件,休闲农业多数围绕名胜景区周边发展,如从化地区在温泉景区周边发展配套休闲农业,与景区“共建共享”“共管共治”,做到“景区农区、公园田园、游客村民”和谐共生,共同打造了从化综合旅游目的地。大湾区内旅游资源众多,3A级以上景区共有249个,其中5A级8个、4A级74个、3A级167个。对大湾区内各县区的3A级以上景区数量与休闲农业营业收入、接待人次、示范点数量做相关分析。从表 5可以看出,接待人次、示范点数量与3A级以上景区数量在0.01的水平上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0.768;大湾区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组别包含的区域,其3A级以上景区数量也较多,例如广州从化区和佛山顺德区分别有13个;营业收入与3A级以上景区数量无相关性,其原因仍然是疫情防控对数据造成了影响。
2.4.4 区域特色农业 近年来,大湾区各地区依托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培育出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组别以从化井岗红糯荔枝产业、增城丝苗米和迟菜心产业、博罗福田蔬菜产业、顺德花卉产业、江门新会陈皮产业为主要代表,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在省内乃至全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从化荔枝品牌价值高达68.1亿元,增城丝苗米品牌价值18.4亿元,增城迟菜心品牌价值36.7亿元。以上区域围绕这些区域特色农业,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集群。而休闲农业发展一般组别的县区,虽然农业资源丰富,拥有柏塘山茶、谭脉西瓜、文㞧鲤、肇实等优质农产品,但知名度仅在本区域范围内,在省内其他地区的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强。由此可知,特色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
3 讨论在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农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方面,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吴清等[27]提出肇庆市休闲农业空间合理布局需要加强政策规划与引导、协调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发展、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完善交通条件等;王少婷等[28]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和交通条件对休闲农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基础条件、旅游资源禀赋对其无明显的依托作用;佟宇竞[29]认为广州应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着力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本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尺度的休闲农业研究中率先采用核密度和分组分析产业空间分布,明确了大湾区范围内休闲农业发展的密集区,并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筛选出发展较好的县域,研究结论对未来大湾区内地九市以及全省的休闲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最邻近点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呈集聚分布态势,说明大湾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是不均衡和集聚化,这种分布有利于各类资源与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核密度分析,明确了大湾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高密度区和次高密度区;采用分组分析,同时考虑县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属性因素,筛选出大湾区内地县域的一等、二等组,适合建设珠三角都市农业休闲核心区,其中休闲农业发展最好的一等组为广州市从化区,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品牌、区位优势也较为突出。从化区精心打造乡村旅游产品,树立品牌形象,自2005年从化区实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以来,逐步构建了农旅融合的生态产业链[30],目前已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40多处。休闲农业发展次好的二等组包含7个区域,各自均具有鲜明特色,如顺德环城水乡游憩、斗门沿海渔家风情、博罗山地度假等。
本研究在分组分析中,以县域为研究单位,但中山市和东莞市行政区划没有县域,因此将两市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与其他县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结合“4321”乡村休闲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分析中,由于数据获取存在一定难度以及“四边”“三道”的划分标准难以确定,未能进一步分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四边”“三道”的分布情况;本研究未涉及长时序的休闲农业空间分布数据,未能发掘休闲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现象与问题。今后若能从上述方面作进一步探讨,将有助于提高研究可信度,发掘乡村休闲产业空间布局变化背后的机理,明确社会对休闲农业发展态势的期望。
4 结论确定发展区域是农业休闲核心区建设的前提。本研究通过采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GIS分组分析等定量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识别和划分。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ArcGIS软件计算得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最邻近点指数R=0.85,表明示范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从空间分布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大部分分布在城郊农业县(市、区),其中示范点较多的县区依次为博罗县、斗门区、从化区,所占比例分别为7.50%、5.63%、5.00%。在今后发展中要发挥集聚区域的优势,抢抓经济发展机遇,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呈现1个“Y”状高密度区和2个点状次高密度区,形成以串联广州、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珠海的带状高密度区,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中心的次高密度区,以惠州惠东区、惠阳区和惠城区部分区域为中心的次高密度区。在下一步发展中,应结合“4321”乡村休闲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高密度区和次高密度区大力发展乡镇振兴示范带,推介一批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创建省、市、县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单位,形成点线面层次分明、亮点突出、各有特色的全景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3)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中,形成两个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组别,分别为广州从化区的一等组,以及包括广州增城区、惠州博罗县、东莞市、中山市、佛山顺德区、珠海斗门区和江门新会区的二等组。这些区域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适宜建设都市农业休闲核心区,同时环珠三角山区应该注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多元化建设,实现示范点向深度体验、休闲度假转变。南部沿海地区应该立足已有发展基础和经验,注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实现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优质化、高端化发展。
(4)休闲农业旅游的布局主要受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缓冲区20 km范围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最多。休闲农业与经济状况、旅游资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休闲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
[1]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印发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 http://dara.gd.gov.cn/zcwj/content/post_3908960.html, 2022-4-12.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14th Five-Year Plan of rural leisure industry of Guangdong Province[EB/OL]. http://dara.gd.gov.cn/zcwj/content/post_3908960.html, 2022-4-12. |
[2] |
田璞玉, 万忠, 王建军, 黄薇妮, 林萍, 陶清清, 张丹婷, 张磊. 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 南方农村, 2021(3): 175-182. TIAN P Y, WAN Z, WANG J J, HUANG W N, LIN P, TAO Q Q, ZHANG D T, ZHANG 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J]. South China Rural Area, 2021(3): 175-182. |
[3] |
周灿芳. 城乡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12): 175-18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0.12.018 ZHOU C F. Research on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 Bay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0, 47(12): 175-18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0.12.018 |
[4] |
罗毅. 基于农旅融合的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 LUO Y. Research on urban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sed on agro-tourism integration[D].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20. |
[5] |
杨刘军, 朱战强. 广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J/OL]. 热带地理, 2023.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629. YANG L J, ZHU Z Q.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si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J/OL]. Tropical Geography, 2023.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629. |
[6] |
GARCIA-RAMON M D, CANOVES G, ALDOVINOS N. Farm tourism, gender and the environment in Spai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2): 267-282. DOI:10.1016/0160-7383(94)00096-4 |
[7] |
AKPINAR N. Rural women and agro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from Turkey[J]. Kluwer Journal, 2004(6): 473-486. |
[8] |
韩蕾. 浅谈休闲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前景[J]. 农业工程技术, 2022, 42(21): 64-65. HAN L. On the prospec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22, 42(21): 64-65. |
[9] |
付征.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助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J]. 南方农机, 2022(19): 128-130. FU Z. Research on the leisure agricultural and country tourism boosting the whol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J]. China Souther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22(19): 128-130. |
[10] |
宋恒恒. 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广州: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1. SONG H H.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D]. Guagnzhou: Guang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21. |
[11] |
钟漪萍, 唐林仁, 胡平波. 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7): 80-98. ZHONG Y P, TANG L R, HU P B. The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ounti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20(7): 80-98. |
[12] |
ALLALI K.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xternalities, agro-tourism,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Morocco[J].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 Policy, 2006(31): 189-220. |
[13] |
李彬彬, 米增渝, 张正河. 休闲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及影响机制[J]. 经济地理, 2020, 40(2): 154-162. DOI:10.15957/j.cnki.jjdl.2020.02.017 LI B B, MI Z Y, ZHANG Z H.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o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2): 154-162. DOI:10.15957/j.cnki.jjdl.2020.02.017 |
[14] |
张凝. 新农村振兴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4): 98-100. ZHANG 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2022, 33(14): 98-100. |
[15] |
易能, 辛欣, 朱舒悦, 罗海蓉, 梅雪莹, 周建涛, 苏国东.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研究[J]. 农学学报, 2022, 12(6): 95-100. DOI: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156 YI N, XIN X, ZHU S Y, LUO H R, MEI X Y, ZHOU J T, SU G D. Brand building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Taking national star-rated enterprises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2, 12(6): 95-100. DOI: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156 |
[16] |
WALFORD N.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in tourist accommodation enterprises on farms in England and Wales[J]. Applied Geography, 2001, 21(4): 331-345. |
[17] |
SUE B. Rural tourism in Australia-Has the graze altered? Tracking rural images through film and tourism promo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6(3): 125-135. |
[18] |
SANJAY K. Tourism and rural settlements Nepal's Annapurna reg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4): 855-875. DOI:10.1016/j.annals.2007.03.012 |
[19] |
刘传喜, 唐代剑, 常俊杰. 杭州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与机理研究——基于社会资本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 36(6): 35-43. DOI:10.13246/j.cnki.iae.2015.06.006 LIU C X, TANG D J, CHANG J J. Study on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n Hangzhou-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 36(6): 35-43. DOI:10.13246/j.cnki.iae.2015.06.006 |
[20] |
潘友仙, 张德生. 农业多功能视角下海南休闲农业功能分区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42(24): 218-223.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5.24.083 PAN Y X, ZHANG D S. Research on function zoning of Hainan leisure agri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42(24): 218-223.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5.24.083 |
[21] |
马斌斌, 陈兴鹏, 马凯凯, 蒲利利.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7): 190-199. DOI:10.15957/j.cnki.jjdl.2020.07.022 MA B B, CHEN X P, MA K K, PU L L.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ey villages for rural tourism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7): 190-199. DOI:10.15957/j.cnki.jjdl.2020.07.022 |
[22] |
樊念, 韩荣培, 李瑞. 贵州省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0(3): 112-120. DOI:10.16614/j.gznuj.zrb.2022.03.017 FAN N, HAN R P, LI R. 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tar agritainments in 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22, 40(3): 112-120. DOI:10.16614/j.gznuj.zrb.2022.03.017 |
[23] |
潘今琬. 洛阳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建设研究[D].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2016. PAN J W.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uoyang urban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circle[D]. Wuhan: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2016. |
[24] |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2, 32(10): 114-120. DOI:10.15957/j.cnki.jjdl.2012.10.018 GUO X D, ZHANG Q Y, MA L B.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transition-region between mountain and hill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10): 114-120. DOI:10.15957/j.cnki.jjdl.2012.10.018 |
[25] |
陈姝卉. 广东省市际边界镇空间发展类型研究[D]. 广州: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CHEN S H.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types of inter-city border towns in Guangdong Province[D]. Guangzhou: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1. |
[26] |
刘洁卉. 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空间格局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7): 227-232.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90728 LIU J H.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in Hebe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9, 40(7): 227-232.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90728 |
[27] |
吴清, 陈前, 李小婷, 郑楚燕. 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空间格局及优化研究——以肇庆市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 2017, 44(10): 121-128.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7.10.020 WU Q, CHEN Q, LI X T, ZHENG C Y. Spatial pattern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fringe leisure agriculture: A case of Zhaoqing[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7, 44(10): 121-128.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7.10.020 |
[28] |
王少婷, 张丽清, 彭剑豪. 广东省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绿色科技, 2021, 23(21): 198-200. DOI:10.16663/j.cnki.lskj.2021.21.059 WANG S T, ZHANG L Q, PENG J H.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si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23(21): 198-200. DOI:10.16663/j.cnki.lskj.2021.21.059 |
[29] |
佟宇竞. 基于国内先进城市比较视角的都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思路与路径——以广州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 2022, 49(1): 167-176.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2.01.020 TONG Y J. Strategic ideas and directions of urban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 advanced cities—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2, 49(1): 167-176.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2.01.020 |
[30] |
余华荣, 曹阳, 周灿芳, 刘序, 雷百战. 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43(12): 186-19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6.12.029 YU H R, CAO Y, ZHOU C F, LIU X, LEI B Z.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Conghua, Guangzhou[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 43(12): 186-19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6.12.029 |
(责任编辑 邹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