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作者简介
- 佟宇竞(1988—),女,在职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生态经济,E-mail:24271956@qq.com.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21-06-27
2.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与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2.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650, China
【研究意义】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都市农业是特大城市农业的表现形态,依托城市庞大的人口规模与消费能力,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要素为载体,拉动消费,促进农业产业增长,对于提升农业竞争力意义重大。【前人研究进展】周灿芳[1]认为,都市农业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都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并以优质新鲜农副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服务于都市的农业。朱苗绘等[2]指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功能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为适应现代化都市的发展需求,都市农业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功能共同融合发展成为必然。张霞[3]提出,发展都市农业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丰富产业融合发展内涵。2019年中国现代都市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数包含7项一级指标,其中权重最大的是三产融合能力,指数权重为0.19,说明产业融合对于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4]。毕凯军[5]认为乡村承载着城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可构筑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顾吾浩[6]认为,构建长三角都市农业圈就是要实现全域都市农业一体化发展、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布局统筹兼顾、基础设施互通共用、政策机制互惠互利。方志权等[7]研究表明,上海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体量不大,但资源环境约束大,要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必须在绿色化、品牌化、社会化上下功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梅眉等[8]发现,在1994—2019年都市农业研究频次Top20关键词中,都市农业首次出现年份为1995年,出现频次461次,中介中心性最高(0.55)。刘洋等[9]认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各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了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了新的农业产业业态形成。朱鹏等[10]基于生产函数理论,从供给侧要素投入视角,构建了以都市农业产业主体、涉农科技、涉农人力资源和涉农金融协调发展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矫健等[11]从绿色发展、优质农业、供给质量、物质装备、人才质量、可持续发展、支持水平、经营管理等8个方面对成都、上海、杭州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刘玉博[12]认为,都市农业由最初的生产功能为主,到进军现代食品产业、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体验教育、电商平台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教育和服务等功能多样化共同发展的格局。翟羽佳等[13]认为,要以特色乡村旅游为延伸,实现生产、旅游、商贸、体验为功能导向的农旅一体化。薛艳杰[14]认为都市农业是增强城市韧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石,“十四五”期间,要增强弹性应对能力,分类引导组织农业发展,加大保护支持力度。毛联瑞[15]认为,都市农业要整合都市农业发展资源,结合产业特征强化技术应用手段。梅双等[16]认为,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转型和升级,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包乌兰托亚等[17]认为,乡村旅游发展要迎合旅游消费需求趋势,促进农业多功能拓展。
【本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先进城市对都市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学术界的研究也较为集中在都市农业内涵及功能拓展、都市农业发展评价、都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但对特大城市赋能农业优势、枢纽型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等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的切入点是在对国内先进城市都市农业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特大城市都市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与需求。【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建设枢纽型都市农业为核心,拓展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与相互加持,提出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路径。
1 广州与国内先进城市都市农业经济分析广州、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6个特大城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农业发展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各具区域特色,基本代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1.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较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看,各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均不高,2019年广州市占比为1.1%,排在中间位置,比北京(0.3%)、上海(0.3%)高,比杭州(2.1%)、重庆(7.6%)、成都(3.6%)低(表 1)。
1.1.2 农业产值、增加值比较
从农业经济总量(表 2)看,2019年,广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1.99亿元,低于重庆(2 337.81亿元)、成都(1 003.34亿元)和杭州(500.14亿元),高于北京(281.7亿元)、上海(280.74亿元)。其中,广州农业产值258.29亿元,低于重庆(1 397.49亿元)、成都(665.77亿元)、杭州(295.05亿元),高于上海(143.48亿元)、北京(102.3亿元)。
从增速来看,2019年广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仅低于重庆(2.9%),居第二位,高于成都(2.1%)、杭州(1.9%)、上海(-4.8%)、北京(-5.0%),其中农业产值增长较快,增速(5.8%)仅低于成都(5.9%),高于重庆(5.5%)、杭州(2.5%)、上海(-4.9%)、北京(-10.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为3.7%,与重庆持平,同居首位,高于成都(2.7%)、杭州2.1%、上海(-5.9%),其中农业产值增速为5.8%,高于成都(5.6%)、重庆(5.5%)、杭州(2.5%)、上海(-6.9%),居首位(表 2)。
通过与国内先进城市对比发现,国内先进城市农业经济总量增幅和增加值增幅都未超过6%,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由于快速城市化导致增幅出现负增长。但在农业经济总量(即农林牧渔产值)和增加值中,农业产值占比较大、最高达66.35%(成都),增加值占比最高达75.02%(成都),说明发展都市农业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也是先进城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近年来,广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值增幅和增加值增幅较其他城市增长较快,为发展都市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先进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特征分析 1.2.1 北京作为首都,以发展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有效解决诸如农产品市场需求扩大而生产空间在缩小、生态休闲需求增加而基础设施薄弱等矛盾。按农业“生态、生活、生产、示范”四个功能发挥作用的权重进行农业区域功能结构布局;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农产品生产应急保障作用。
1.2.2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为了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狭小空间”内“以小博大”,坚持以发展高效生态为主攻方向,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制定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地方性法规,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重点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绿色低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农业产业。
1.2.3 杭州创新新型农业产业用地政策,重视农村新型产业包括农村电商、民宿、农村休闲、农村养老和体验农业等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加大对现代生态农业作为主体产业的园区平台的土地优惠政策,依托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新型产业发展。
1.2.4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大城市、大农村特征明显,走出了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色现代农业振兴之路,深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实施农业“固本强基”、农业结构调整“十百千”工程,集中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水平。
1.2.5 成都推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者联系起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并通过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上述5个先进城市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征和运作机制,值得广州借鉴。一是突破用地政策,灵活资源配置。借鉴杭州经验,建立与都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用地保障机制,增强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完善农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二是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功能。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城市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这些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和路径。三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引导“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引导土地经营有序流向新型主体,解决好“地怎么来”“租期怎么稳”“租金怎么定”等实际难题。四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打造科技链,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服务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作用。五是打造“互联网+”平台。探索“互联网+ 现代农业”新业态,引导企业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于现代都市农业。
2 广州都市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与机会 2.1 农作物资源丰富,农业规划布局合理广州资源丰富,环境良好,气候温和,空气、水、土壤优质,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农作物资源较为丰富,具备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屠宰体系、水产苗种产业、远洋渔业和休闲观赏渔业条件,具有较好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基础。农业产业布局结构规划合理,依据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条件,遵循农业资源地域分布规律、新型城市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广州有蔬菜、花卉种植和水产养殖等优势产业,建设了广州种业小镇、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形成和发展农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2 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广州充分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巨大人口规模、消费能力、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等优势,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品牌建设、市场展贸等产供销环节紧密连接,不断创新出农超、农批、农社、农企、农校等多种产销对接模式。大力推进电商生鲜进社区,在社区安装生鲜自提柜,实现“菜篮子”向社区“最后一公里”延伸。积极推广“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等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产、供、销无缝链接。
2.3 农业产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广东省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广州市获批创建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居珠三角地区首位。其中,从化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该产业园共规划建设项目290个,投入建设资金16.2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9.98亿元,有效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广州在建设农业产业园过程中,逐步探索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创建了增城区增城迟菜心、增城区增城荔枝、从化区从化荔枝3个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4 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广州市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番禺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沙湾古镇获得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示范点3个。2019年,广州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89%,占广州旅游接待人数的47%,观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将近1 800家,从业人员约3.2万人;广州13家乡村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拥有36家市级星级农家乐及106个农业公园和农业公园创建单位,建成8个省级旅游文化特色村和11条精品线路。
2.5 农业数字化发展势头良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雄厚,2020年农业增速创历史新高,位居副省级城市之首,同时又是全国5G首批试点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数字农业发展优势。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广州未雨绸缪擘画数字农业发展,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以数字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深入挖掘数字农业核心数据资源的巨大潜力,积极打造数字农业高地,使之成为广州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驱动力量。
3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主要劣势与威胁 3.1 广州综合城市赋能农业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广州是我国5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教中心和枢纽,具备相对完善的城市功能,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但作为一个综合城市向农业赋能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一是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广州作为省会城市,集聚了全省90% 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教资源,但这些资源在支持广州建设农业总部经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之都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此外,借助工业、信息、交通等行业优势向农业赋能的渠道也不够顺畅。二是广州工业门类齐备,服务业发达,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够,缺乏产业协同发展的平台。城市各类开发区、功能区扩大产出迫切需要土地资源,而农村村级工业园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产出效率低,二者缺乏融合、整合的相关措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
3.2 农业全产业链开发能力较弱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是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生产能力有余,而加工、营销、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环节相对不足,全产业链开发亟待提升。从广州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农业产业链条短,除农业生产环节外,农产品加工、销售较为薄弱,好的农产品没有卖出好的价格,甚至农产品丰年还会导致农产品滞销,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此外,农产品收储、加工、冷链物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优质农产品及冷链物流运输需求日益增加,而目前广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严重滞后,影响农产品保鲜增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于农业生产,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诸如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品牌创建等服务。
3.3 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不充分,休闲旅游面临挑战广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禀赋条件下,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要从传统的农副产品供给功能延伸和拓展到健康、生态、绿色、创新等多种功能。目前,广州农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多元化功能特征正在日益凸显,但从整体看,农业产业结构较为低级,经营范围不宽,农业经营对生产环节的直接依赖程度还较为明显,农村内部之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偏低,影响了广州农业生态、服务和创新等功能的发挥。以乡村旅游为例,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要充分拓展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差异化和多元化需求的乡村旅游品牌,然而现阶段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还不能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多方面需求。
3.4 设施农用地审批较难一是农业建设用地指标紧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相关文件或规划中提出,预留不超过5% 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或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等建设,每年安排不少于10% 的建设用地指标统筹保障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但在实际中很难落实。受制于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农业产出效益低,如果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则农业产业发展用地将难以得到保障。二是设施农业管理弹性不够。农业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建设仓储设施及管理用房,而先进栽培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装备加速应用,也需要硬化部分耕作层,虽然广州市也出台了《设施农用地正负面清单(无土栽培)》,但操作实施、备案审批过于繁琐,管理弹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都市农业发展。
3.5 产业环境束缚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农业小、散、乱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农业土地资源分散、碎片化,部分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而且存在农业弃耕现象,农民在分散的土地零星种植蔬菜和水果等,部分承包给外来人口种植,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农民多是从事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难以有效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影响产业融合发展和品牌建设。蔬菜、水果田间地头交易的比重依然较大,订单农业的生产量依然偏小,农产品附加值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对农村环境治理存在一定误区。从广州全市层面上来看,对农业环境治理工作的理解,以及对农业污染源的认定,存在一定误区,往往简单地将养殖业认定为污染源,实行“一刀切”,进行取缔,加速了养殖业萎缩。
4 广州都市农业战略思路与路径为更好推进广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未雨绸缪,理清战略思路,制定战略目标,实现战略转变,突出战略重点,明确战略路径。
4.1 战略目标以建设广州枢纽型现代都市农业为中心,培育枢纽经济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以枢纽引导统筹生产,扩大联结产地范围;以枢纽服务消费市场,拓展服务消费半径;以枢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枢纽延伸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产品、农资集散体系,积极有序调整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布局建设,抽疏主城区,在二环高速以外的乡村地区布局建设集散量大的农产品流转基地。着力加强村道建设和管护,完善农村公路体系,加强乡村物流站点建设,提升农资、农产品通达、物资集散便利程度。加快建设广州枢纽型农产品国际冷链物流园,形成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围绕枢纽功能培育增值产业,发展壮大深加工、标准化配送包装,产品展贸、结算、定价、信息服务等增值产业[18]。通过信息化、集成化改造提升江南果蔬等一批批发市场,促进交易、结算、推广等“软环节”集中集聚,货物交割、流转等“硬环节”外移外延。
4.2 战略转变以往广州在推进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囿于土地资源紧缺、分散、生产规模小等因素限制,发展思路受到一定影响。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发展都市农业必须要实现战略转变,以战略转变实现战略重点,推动路径实施。
4.2.1 从小农业观向大农业观转变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在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托广州大市场、大交通、大物流、产业门类齐全的发展优势,向大农业方向拓展[19],以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视角,借助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强大推力,不断丰富农业产业内涵,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边界、范围与功能,让农业与其他产业高度衔接、深度融合。
4.2.2 从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要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必须改变目前农业发展小规模、零星分散的发展状态,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模经济,分散的家庭经营无法高效与市场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相对接,有必要通过农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的创新,集聚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引导广州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型发展[20]。
4.2.3 从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特色化农业转变 根据市场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特点,建立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建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园、优质农产品示范区等,促进农业向精细化、特色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1]。特别要发掘有广州地方特色,城乡居民受众度高的优质农产品,以及季节性强的鲜活绿色农产品。
4.2.4 从传统大众化农产品向品牌农产品转变 品牌化是高质量和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品牌也是提升市场竞争力,农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着力形成以质量认证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依托,以品牌营销为手段的推进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区域性公共品牌,突出品牌的资源特色、品质功能和文化内涵,培育一批深谙农业品牌和品牌经营之道的新型企业家群体。
4.3 战略重点4.3.1 拓展农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业竞争力 现代都市农业的竞争,已经由产业和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整合,能够弥补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弊端,让农民超值享受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全链条带来的收益,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农业提效和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22]。农业全产业链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转化、运输流通、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广州超大城市都市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整合模式。
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目的是使农民不仅获得农业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还能够分享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等环节的效益,使农民真正从产业链延伸中受益。一是拓展加工链。不断加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充分发挥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市场消费能力强、流通快速便捷的优势,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产品种植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23]。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围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等“菜篮子”“米袋子”产品,提升生产设施和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储藏、保鲜、清选分级、包装和冷链运销等加工技术与条件。提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化工、医药、生物等领域拓展,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二是拓展销售链。依托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流通企业等,拓展销售渠道,有效解决农民“卖难”和“价贱”的问题,让农民能够分享农产品生产后相关环节带来的增值效益[24]。三是拓展服务链。为农业农民提供诸如土地流转、农技培训指导、农产品品牌、产销对接、农业金融、农资供应等多方面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拓展功能链。大力拓展农业休闲观光、教育科普、绿色康养等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竞争力。
4.3.2 加强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相互赋能和加持 要想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必须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让农业与工业、与服务业实现相互赋能与加持。一是农业+ 旅游。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催生多种乡村旅游新模式,是近年来广州农村产业振兴的亮点之一。依托广州庞大的人口规模及消费潜力,通过农业+ 旅游,发展观光、游憩、度假、康养、民宿等产业。二是农业+ 文化创意。通过文化创意植入农业,开发农业会展、节庆、农产品展销等[25]各类活动,发展创意农业。三是农业+ 信息技术。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促进农产品营销。旅游、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渗透,会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多种功能,在赋能农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实现双赢。
4.4 战略路径4.4.1 发展“高精尖”“名特优”绿色农产品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广州经济发展水平高,实际管理人口近2 000万人,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消费潜力为发展优质绿色食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广州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就是现代都市农业,而为了更好地满足庞大的都市人口对农业高品质发展的需求,不能走一般粗放式传统农业的老路,必须在发展“高精尖”“名特优”绿色优质农产品上下功夫。借助广州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率,走绿色农业、精致农业的发展道路[26]。
4.4.2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一是农业公园。依托广州建设的28个市级农业公园,以农业景观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为基础,鼓励发展观光设施农园、观光主题农园、教育体验农园和文化展示农园等。农业公园要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要产品,充分拓展产业链,挖掘多功能,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发展农业观光旅游[27]。二是休闲农庄。以特色农业资源和良好环境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乡村景观、农村文化和农家乐、农家民宿、观光度假、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等服务,向绿色、康养、度假等多功能延伸。三是乡村民宿。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农房、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当地自然风貌与文化民俗等住宿设施,积极推动乡村民宿发展,重点引导创客结合型、度假体验型、休闲养老型、互联网共享型等乡村民宿项目发展。四是休憩林地。以利用适宜的林地资源为载体,提供休闲观光、健身运动、自然教育、科普宣传、森林养生等服务,适度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型、拓展体验型、健康养生型、文化教育型等休憩林地项目,促进生态林地建设、保护和利用。
4.4.3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依托规模化种养,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等方式,在特定空间地域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行路径。一是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一批农业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特色品牌和集聚区,将其打造为品牌凸显、效益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二是建设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28]。通过有效整合人才、资金、设施、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产学研、农科教联合与协作,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农业技术先进、现代设施装备配套加速应用的集成区。三是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产业园与农户的有机衔接。鼓励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新创业[29],鼓励农民工和高校大学毕业生等进入产业园创新创业。四是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核心区。加快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转型升级,高质量推进质量强农、品牌旺农、绿色促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建设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需求,加快激活市场主体和要素市场,率先在产业园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30]。
[1] |
周灿芳. 城乡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12): 175-18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0.12.018 ZHOU C F.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0, 47(12): 175-18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0.12.018 |
[2] |
朱苗绘, 奚玉 龙". 三生"视角下南京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19): 207-209. DOI:10.3969/j.issn.1007-7103.2020.19.085 ZHU M H, XI Y 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evel in Nan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nsheng"[J].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2020, 31(19): 207-209. DOI:10.3969/j.issn.1007-7103.2020.19.085 |
[3] |
张霞. 北京市延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20, 20(12): 85-89. DOI:10.3969/j.issn.1671-1807.2020.12.014 ZHANG X.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 Yanqing District of Beijing[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2020, 20(12): 85-89. DOI:10.3969/j.issn.1671-1807.2020.12.014 |
[4] |
中国现代都市农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 2019年中国现代都市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数[J]. 上海农村经济, 2020(8): 8-15. DOI:10.3969/j.issn.1671-6485.2020.08.003 Research Group on Competitiveness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Comprehensive index of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in 2019[J]. Shanghai Rural Economics, 2020(8): 8-15. DOI:10.3969/j.issn.1671-6485.2020.08.003 |
[5] |
毕凯军. 关于"十四五"时期上海加快推动全球城市乡村产业兴旺的建议[J]. 上海企业, 2020(12): 83-85. DOI:10.3969/j.issn.1004-7808.2020.12.027 BI K J. Suggestions for Shanghai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J]. Shanghai Enterprise, 2020(12): 83-85. DOI:10.3969/j.issn.1004-7808.2020.12.027 |
[6] |
顾吾浩. 关于构建长三角都市农业圈的战略思考[J]. 上海农村经济, 2020(10): 6-9. DOI:10.3969/j.issn.1671-6485.2020.10.003 GU W H.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circle in Yangtze River Delta[J]. Shanghai Rural Economics, 2020(10): 6-9. DOI:10.3969/j.issn.1671-6485.2020.10.003 |
[7] |
方志权, 张晨, 楼建丽. 关于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 科学发展, 2020(9): 75-83. DOI:10.3969/j.issn.1674-6171.2020.09.010 FANG Z Q, ZHANG C, LOU J L.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countryside in Shanghai[J]. Scientific Development, 2020(9): 75-83. DOI:10.3969/j.issn.1674-6171.2020.09.010 |
[8] |
梅眉, 吴蕾, 黄永红. 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热点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8): 218-220. 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0.18.111 MEI M, WU L, HUANG Y H. Analysis on hot spots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18): 218-220. 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0.18.111 |
[9] |
刘洋, 黄映辉.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北京镇域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分析[J]. 农业展望, 2020, 16(9): 62-67. LIU Y, HUANG Y H.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ow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J]. Agricultural Outlook, 2020, 16(9): 62-67. |
[10] |
朱鹏, 王泽敏, 穆瑞章.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天津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研究[J]. 天津经济, 2020(12): 21-28. ZHU P, WANG Z M, MU R Z. Research on Tianjin urba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based 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J]. Tianjin Economy, 2020(12): 21-28. |
[11] |
矫健, 聂雁蓉, 张仙梅, 金云翔, 陈伟忠, 高云, 陈霞, 穆钰. 加快推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成都市对标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7): 201-20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00722 JIAO J, NIE Y R, ZHANG X M, JIN Y X, CHEN W Z, GAO Y, CHEN X, MU Y.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ccelerating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benchmarking evaluation of Chengdu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0, 41(7): 201-20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00722 |
[12] |
刘玉博. 加速中国都市农业发展路径探索[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21): 24-26. LIU Y B. Exploration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J].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2020, 31(21): 24-26. |
[13] |
翟羽佳, 何多兴. 传统农业村"三变"改革路径及综合效益评价——以重庆市开州区福德村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3): 139-147.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0.03.019 ZHAI Y J, HE D X. "Three changes" reform path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Fude village, Kaizhou District, Chongqing[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0, 47(3): 139-147.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0.03.019 |
[14] |
薛艳杰. 上海都市农业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思考[J]. 上海农村经济, 2020(12): 13-17. XUE Y J. Review of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houghts on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in Shanghai[J]. Shanghai Rural Economics, 2020(12): 13-17. |
[15] |
毛联瑞.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路径优化探究[J]. 南方农业, 2020, 14(7): 97-98.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48 MAO L R. Optimization of development path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J].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20, 14(7): 97-98.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48 |
[16] |
梅双, 邵卓, 杨新辉.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与探索实践——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惠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48(4): 151-160.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1.04.020.issn.1004-874X.2021.04.020 MEI S, SHAO Z, YANG X H.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mode—Taking Huizhou modern agriculture promo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1, 48(4): 151-160.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1.04.020.issn.1004-874X.2021.04.020 |
[17] |
包乌兰托亚, 马龙波. 山东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对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9): 141-15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0.09.019 BAO W, MA L B.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in Shandong Province[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0, 47(9): 141-15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0.09.019 |
[18] |
曹正伟, 周培, 高岩, 李强, 刘春燕, 徐浩. 都市农业生态科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9, 37(1): 19-24. CAO Z W, ZHOU P, GAO Y, LI Q, LIU C Y, XU H.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al ecology[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Agricultural Science), 2019, 37(1): 19-24. |
[19] |
窦艳芬, 曲福玲. 我国都市农业的演变规律、演进机理和发展趋势[J]. 农业经济, 2021(6): 6-8. DOU Y F, QU F L. Evolution law,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1(6): 6-8. |
[20] |
高帆. 上海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 科学发展, 2018(10): 41-50. GAO F. Research on some problems of deepen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n Shanghai[J]. Scientific Development, 2018(10): 41-50. |
[21] |
邱国梁, 姜昊.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探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20): 185-18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0.044 QIU G L, JIANG H.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 58(20): 185-18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0.044 |
[22] |
马佳, 董家田, 倪卉, 原源, 杨娟, 赵京音. 国际经验对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启示[J]. 上海农村经济, 2019(9): 37-40. MA J, DONG J T, NI H, YUAN Y, YANG J, ZHAO J Y. Enlightenment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hanghai[J]. Shanghai Rural Economics, 2019(9): 37-40. |
[23] |
杨坤, 李玲玲, 叶国伟, 聂有亮, 罗永, 胡川江. 成都市农业科技发展对策建议[J]. 四川农业科技, 2019(7): 5-7. YANG K, LI L L, YE G W, NIE Y L, LUO Y, HU C J.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engdu[J]. Sichu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7): 5-7. |
[24] |
吴方卫, 刘进. 中国现代都市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数(2018)[J]. 上海农村经济, 2019(6): 4-10. WU F W, LIU J. Competitiveness index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2018)[J]. Shanghai Rural Economics, 2019(6): 4-10. |
[25] |
户俊峰, 甄卞, 张天柱. 基于SWOT分析的现代农业园区休闲旅游发展研究——以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47(13): 120-122. LU J F, ZHEN B, ZHANG T Z. Research on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based on SWOT analysis—Tak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Urb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 47(13): 120-126. |
[26] |
白云, 张乐乐. 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模式与举措[J]. 长白学刊, 2019(4): 101-108. DOI:10.19649/j.cnki.cn22-1009/d.2019.04.015 BAI Y, ZHANG L L. Green development mechanism, mode and measures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J]. Changbai Journal, 2019(4): 101-108. DOI:10.19649/j.cnki.cn22-1009/d.2019.04.015 |
[27] |
杨坤, 李玲玲, 聂有亮, 罗永, 叶国伟. 新时代成都都市农业农村发展展望[J]. 农业展望, 2019, 15(10): 34-38. YANG K, LI L L, NIE Y L, LUO Y, YE G W. Prospect of urb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engdu in the new era[J].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9, 15(10): 34-38. |
[28] |
宋艺, 关丽丽, 杨林.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现代农业, 2020(12): 4-5. DOI:10.14070/j.cnki.15-1098.2020.12.002 SONG Y, GUAN L L, YANG 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based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J]. Modern Agriculture, 2020(12): 4-5. DOI:10.14070/j.cnki.15-1098.2020.12.002 |
[29] |
江苏省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课题组. 关于南京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几点思考[J]. 江苏农村经济, 2019(8): 30-34. Research Group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Jiangsu Province.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green agriculture in Nanjing[J]. Jiangsu Rural Economy, 2019(8): 30-34. |
[30] |
黄超. 加强都市农业研究, 促进都市农业发展——五四农场农业发展分析与思考[J]. 上海农村经济, 2019(11): 11-14. HUANG C.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urban agriculture and promote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J]. Shanghai Rural Economics, 2019(11): 11-14. |
(责任编辑 邹移光)